科學發展的理念——中國夢得以實現的指針
如果說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道路選擇是解決根本途徑問題,那麼,理念的樹立則是解決以什麼方式把途徑走好。如果理念出了問題,原本正確的道路也有被走偏的可能。一些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濟起步階段有較快增長,但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大多數人的被壓抑和貶值為代價,一部分人的享受以多數人的貧窮為代價。伴隨發展而來的,是收入的兩級分化、社會關系的緊張、環境的破壞、能源的短缺以及嚴重的腐敗現象,反過來影響國家政局的穩定,最終損害了發展。這種“發展悖論” 証明,經濟增長不會自動帶來整個社會的進步,不會自動增加人民的福祉,而且還會遭遇發展的陷阱。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有三個問題更加尖銳,一是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巨大,發展到一定階段,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難以為繼的。西方一些人擔心,如果中國仿照美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標准,達到“美國夢”的水准,全世界的資源都不能滿足中國的需要,地球難以承受。二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克服市場經濟競爭帶來的“馬太效應”,防止兩級分化。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嚴重兩級分化必然造成社會動蕩乃至動亂,這對中國是災難,對世界也絕不是福音。 三是從世界歷史上看,“大國崛起於精神” ,一個僅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裕而精神疲軟、缺乏文化軟實力的國家從來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產生繼承歷史傳統又反映時代進步要求的新的中國精神。三大問題匯集成一個:社會主義中國需要一種不同於西方的新的發展模式。
時代的 需要提供了 可能,問題本身孕育著解決問題的答案。科學發展觀就是這個背景下誕生的。科學發展觀立足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既總結了我國發展實踐,又借鑒了國外發展經驗,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堅持 以人為本,把實現廣大人民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正確解決了發展的動力和目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強調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構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建設布局。全面,即首先把物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統一起來,防止在發展中見物不見人。判斷社會發展的標准,應當是物的標准和人的標准的統一,而后者更為重要。因為社會由人構成,人的發展是判斷整個社會發展的核心標准,更能體現社會發展的深層本質。全面,還要把發展看成多維的、綜合的,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全面進步的過程,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相統一的過程。以此為指導,在實踐中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使五方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協調,是使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在發展中做到城鄉協調、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相協調、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就是要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不難看出,這是在總結經驗基礎上對發展規律的闡述,正確回答了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問題,為中國夢的實現樹立了科學的指針。第一,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過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使經濟社會發展與增加人民福祉結合起來,使國家現代化道路和中國人民幸福安康的道路合為一體。這樣,中國夢真正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夢,每個中國人成為“夢之隊”的一員,十三億人民的創造性勞動熱情激發出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就會得到不竭的動力。第二,十三億人口的大國逐步摒棄工業化時代“攫取、生產、廢棄”的線性生產方式,轉而採取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循環生產,不僅能夠建設“美麗中國”,也將開啟生態文明的新時代,人真正成為“天人合一”的“人”,而不再是單純的“消費者”。 這對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是貢獻,也會樹立值得效仿的榜樣。 第三,先進文化建設培育的“中國精神”,對內凝聚人心、鼓舞人民團結奮斗,對外強調和平友好互助共贏,既堅持自信自強,又主張謙虛合作,它是中國的,又是普世的,能夠為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有助於世界的共同繁榮,因而將極大地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具備這三條,21世紀的“中國夢”就會真正夢想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