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十八大后的中國改革——吳敬璉在“中浦講壇”的演講
2013年07月13日14:14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為實施總體改革做好准備

設計好總體方案固然不易,實施總體方案更是一場硬仗。因此,必須精心做好“開戰”的各項准備工作

除了做好總體方案、路線圖的設計外,還有兩項准備工作特別值得注意:

一項是美國經濟學家諾頓發表在《比較》輯刊上的文章提出的建議。他建議今年進行一些大眾關心、能夠很快啟動,成效又具有可觀察性的改革項目,以便為改革聚集人氣。我認為他的建議值得採納。因為一方面,深化改革必然涉及原有利益格局的調整,而某些能夠利用原有制度漏洞,靠權力發財致富的特殊既得利益者也會阻礙改革的推進。沒有大眾的支持就不可能打破障礙,推進改革。另一方面,目前百姓對一些政府政策的信任不高,甚至有一種逆反心理,所以聚集人氣很重要。最近出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就屬於這一類型的先期改革。現在有些媒體把注意的重點集中在大部制、小部制的問題上。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問題的重點。問題的重點是李克強總理講的 “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交給社會”。這次國務院機構和職能轉變改革的一些措施,像清理審批項目、民間組織無主管登記就相當不錯,都是很重要、能夠得到社會歡迎的改革。

同時,要注意創造和維護較為寬鬆的宏觀經濟環境,使得系統化的改革能夠順利出台。1985年中央制定第七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吸收了世界頂尖的經濟學家、金融家提出的意見,指出在改革的“初戰階段”,要注意使經濟建設的安排,要有利於為改革創造一個適宜的宏觀經濟環境,使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關系比較協調,不要急著上速度、上項目,一下子把總需求搞得過大,經濟環境變得很緊,造成改革出台有很大的風險。這個意見對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在我看來,依靠強勢政府、海量投資保持高速增長的做法早已走到了盡頭。投入增長得很多,保增長的成效卻愈來愈差。早在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中國經濟已進入降速的下行通道。2009年靠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把GDP增長率拉升到8%以上,隻維持了一年就再度下降。去年5月以后各地大上城建項目和 “造城運動”,GDP增長速度在第四季度提高了0.9個百分點,到今年一季度又重新下降。但為此投入的資金卻大量增加。開始的時候沒有在銀行信貸上表現出來,而是在銀行的表外業務、影子銀行、城投債的發行等社會融資增長上表現出來,使資產負債表中的杠杆率(負債率)不斷攀升。到今年第一季度,這種信用擴張似乎已經傳導到貨幣流通量上了。我擔心,如果出現宏觀經濟環境惡化的情況,會給系統性改革帶來困難。

設計好總體方案固然不易,實施總體方案更是一場硬仗。全面深化改革會遇到種種困難和障礙。我們必須以極大的勇氣和智慧來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把改革推向前進。這關系到所有中國人的根本利益。所以我們大家要支持和推動具有改革理念和追求的領導者把改革進行下去,並取得成功。

(責編:程宏毅、趙晶)

相關專題
· 聚焦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
· 吳敬璉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