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二、改革開放與中國現代性的豐富和生長
公茂虹
2013年07月02日10:34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實現現代化,實現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不是僅有大致的意向和粗線條的戰略就能完成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夢想,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弄明白中國現代化的本質內涵是什麼?這種本質內涵如何表達?通過什麼樣的路徑才能實現?這是中華民族面臨的時代課題。對這個課題的解答,是對中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決定著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深度、內容、方式和道路,決定著中華民族在當今時代和當今世界的前途和命運。

現代化發源於西方,中國是現代化的后來者。中國具有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封建時代,經歷了長期的農業社會。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轉型,僅靠單方面的力量難以實現,需要多方面的多種因素的合力推動才能完成。從技術層面來講,現代化源於歐洲,中國是西方現代化的學習者、追隨者。現代化最早產生於17世紀初的西歐,最初是以資本主義的方式進行的,資本主義否定了中世紀的封建社會形態,把世界拉進了“現代”。從19世紀中葉西方入侵中國使中國被動卷入現代化開始,中國的現代化至少比西歐晚了兩個半世紀。從世界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是被先期進入現代社會的西方列強打斷的。置身世界歷史的大視野,人們會發現,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以西方列強為中心、合乎西方工業化發展目的的世界近代歷史的一部分,中國只是處於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工業化體系大格局的邊緣,這就決定了中國只是作為西方工業化的原料來源地和西方的商品市場。中國在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工業化體系中的從屬地位,決定了中華民族受壓迫和奴役的悲慘命運。也就是說,中國是在濃厚的封建時代之下被西方列強強行拖入西方工業化體系的鏈條之中,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被動地接觸和接受西方現代文明,在被西方利用、裹挾和壓迫之中被動進入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應該看到的是,中國的現代化並不是西方的主觀願望。把中國作為西方的附庸,作為西方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才是西方的目的,中國的現代化是西方把中國納入其主導的工業化體系的客觀結果。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已經步入工業社會后為擺脫受西方壓迫和奴役、為求生存和發展、為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主動向西方學習的結果,這是中華民族生存的迫切需要和內心的渴求,基於此才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遠見,盡管學西方的堅船利艦以及採用以列強制衡列強的方法均不能成功,但中華民族從此走上為求生存而謀求自身現代化的道路,這就是說,中國的現代化是近代以來從中華大地上自然生長起來的內生力量,也自然成為接續被西方打斷的長期落后的農耕歷史的下一段歷程。這種內生力量產生和生長的起點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參照是西方的器物、制度和文化,性質是對傳統農業社會的揚棄,過程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根本是中國社會形態、社會性質、社會價值觀念的變革。這就決定了中國現代化充滿著中華民族內在的對現代價值的追求與外來現代價值的影響之間的矛盾,向西方或其他國家學習借鑒與自主創新之間的矛盾,舊的傳統觀念與新的現代觀念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常見的矛盾。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矛盾,堅持以我為主、獨立自主,既要積極學習和大膽借鑒西方和國外積極的有益的文明成果,又要堅守中華民族自身的發展對現代化的要求﹔既要確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的價值,又要吸收傳統價值中的合理內核,拋棄傳統社會中的糟粕﹔既要擺脫傳統的羈絆,又要擺脫外來價值的左右,始終是中國現代化進程應高度重視的問題。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