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仍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要使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美好生活,還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4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開幕大會上的這番表述,深刻地揭示,發展是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的根本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以GDP衡量的中國經濟總量增長了120多倍,先后趕超加、意、法、英、德、日等七大工業國,目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最大貿易國以及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上述經濟成就極大地惠及人民。1978年到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60多倍。在全世界極度貧困人口中,中國所佔的比例從1981年的43%下降到現在的13%。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人均受教育水平等得到大幅提高,與發達國家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
但是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接連出現,貧富差距、人口老齡化、資源環境危機尤其突出。圍繞土地使用、財產補償的糾紛日益增加,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生產安全事件頻發。而這些問題的有效穩妥解決,歸根結底隻能建立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基礎上。
習近平同志擔任黨的總書記七個多月來,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夢”離不開雄厚物質基礎這個基本現實,其核心思想,正如他在今年3月1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我們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不斷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
發展仍是現階段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
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同志警醒地強調,“回首過去,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之所以如此講,一方面基於近現代以來中國革命經歷的苦難和輝煌;另一方面更基於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所處歷史階段。
對此,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全新解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
新中國成立近64年來,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人均GDP始終處於追趕狀態。按照2013年4月版的IMF報告數據,2012年世界人均GDP為10035美元,中國人均GDP為6076美元,居世界第87位,不足美國人的八分之一。
而且,目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高,資源環境和人力代價大,產品和服務附加值和競爭力低,科技創新能力弱,這些方面要全面趕上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水平,還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同時,中國是在一個農業國度快速轉向工業化,由一個鄉村社會快速轉向城鎮化,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勞動力素質提高,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社會規則的確立,以及政府管理方式轉變和能力的提高,離開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支持都難以為繼。
基於如此現實,十八大結束后第三天,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就指出,“我們要牢牢抓好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
這也是為什麼習近平同志要反復強調,中國“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事實也証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不懈怠、不折騰,是中國一個正確的選擇,更是13億多中國人偉大的追夢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