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要有新思路、
發展方式要有新模式
2012年12月中旬,習近平同志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發展全局作出戰略性新論斷,“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面對這個全新的國際大局勢,他冷靜地指出,“從國際環境看,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同時,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
習近平同志認為,“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我們必須深刻理解、緊緊抓住、切實用好這樣的新機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中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
而適應這個新形勢,中國的發展就要有新思路,發展方式要有新模式,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面,走一條中國式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此,習近平同志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體現在包容、生態和創新三個方面:
包容,要讓盡可能多的人有機會分享發展的成果,而決不是靠犧牲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人的利益來搞發展。比如,收入分配方面出現的較大差距就與中國夢格格不入。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就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而強調,“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所以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生態,資源環境和生態約束乃當代中國發展面臨的硬約束,中國的發展必須有別於發達國家當年那種全球市場擴張、廉價資源輸入、污染輸出,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發展道路。人們有理由重新審視傳統發展方式能否真的推動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持續進行下去,中國夢會不會被各種嚴重的污染所“窒息”。
習近平同志分析指出,“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於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
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他要求全黨上下和各級政府,“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創新,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要實現中國夢,必然應該在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方面貢獻出對全球有引領作用、對提升人類福祉有決定意義的重大創新。
盡管我國在一些重大技術方面有不少突破和成績,但整體科技水平仍處於模仿、填補和追趕狀態。對此,3月5日兩會期間,習近平同志特別在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的審議會議上提出,“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改善人才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盡快形成一批帶動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