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當代世界研究文選(2012—2013)代前言
於洪君:把握世界大趨勢 用好戰略機遇期
2013年06月24日15:56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經濟全球化持續推進中國受益良多也面臨許多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經濟活動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經階段。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在經濟全球化這一重大歷史背景下展開的,並且是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密切相關的。擁有世界人口1/5的中國主動將本國經濟匯入世界經濟發展大潮,並於21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本身就是對經濟全球化的巨大貢獻。經濟全球化因中國參與而獲得新的前進動力,也由於中國參與而變得越有可能惠及廣大發展中國家而不僅僅是發達國家,中國經濟也由此獲得了新的增長潛能和發展空間,短短幾十年便實現了發達國家通常需要上百年才能實現的經濟趕超、科技騰飛和社會進步。

機遇與風險總是同時存在的。中國在全方位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獲得了極為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遭遇許多預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今后若干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必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可以預見和無法預見的風險和挑戰,現代化大業不會一帆風順,和平發展之路不會一片坦途,對此必須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和估計。

首先,從經濟方面看。2008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對全球影響曠日持久,美國經濟復蘇步履維艱。歐元區國家債務危機反復發作,整個歐盟經濟疲弱不振。日本經濟脫困無望,與中國交惡后雪上加霜。新興市場國家受全球經濟下行拖累增勢放緩,有的大幅下滑。世界貿易前景不甚光明。在此情勢下,反全球化浪潮有了新的發展和表現。發達國家祭起貿易保護主義、投資保護主義、技術保護主義大旗,並利用環境、匯率、知識產權、勞工標准等問題對中國進行經濟圍堵趨於常態化。某些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經濟摩擦也在增多。中國擴大對外貿易和投資,實施“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戰略難度增大,經濟成長的外部環境大不如前。

其次,從安全層面看。美國維持“世界領導”地位即全球霸權的野心沒有因其實力地位下降而動搖,防范和遏制任何一個現實的或潛在的對手,始終是美國對外戰略的核心目標和首要任務。幾年來,美國忙於反恐並有求於中國,中美政治關系持續推進,雙方共同確認要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但美國對中國的懷疑、猜忌和敵意始終存在。近兩年美國高調“重返亞太”,全力鞏固和發展與亞太國家的軍事同盟,竭力謀求“再平衡”,任何人都看得出其意圖何在。正是由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一系列新舉動,某些國家侵奪中國領土領海主權變得肆無忌憚。中國在東部和南部海上面臨的維權維穩任務變得格外艱難。再加上朝鮮半島風雲多變,緬甸政局走向不明,阿富汗戰亂不見終日,中亞地區潛憂長存,今后中國在周邊安全領域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必然會持續增大。

再次,從文化領域看。經濟全球化不僅是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同時也意味著國際社會不同組成部分相互交往的擴大和深化,意味著世界上不同文明形態的相互影響和交融。與經濟全球化相伴而行的,還有文化全球化和某種程度的法治全球化。隨著各國人文交流迅猛發展,網絡技術快速普及和信息化時代加速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社會的管理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西方國家千方百計地企圖西化中國,引導中國實現他們所期待的“改革”,向中國兜售其腐朽思想、低俗文化和價值觀念不遺余力。中國共產黨人在鞏固和加強執政地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和體制方面必將面臨更多的壓力和考驗。

最后,從國際輿論上看。隨著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防建設步伐加大,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沉渣泛起,對華疑慮、忌妒、恐懼的奇談怪論不絕於耳,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還會繼續被“丑化”和“妖魔化”。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話語權越來越多,西方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為全球治理甚至為西方的冒險行為“埋單”的壓力會與日俱增。某些發展中國家也不再把中國視為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為援助發展中國家作出與西方同樣的貢獻。中國爭取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應對不合理訴求的回旋空間較前變窄。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