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當代世界多邊外交(2012)》代前言
於洪君:世界多邊外交的回顧與思考(2012年)
2013年06月14日13:25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多邊外交”相對於“雙邊外交”而言,一般指三個以上國家處理相互關系或共同解決地區性、國際性問題而開展的外交活動,包括眾多國家通過國際組織、國際會議進行的外交談判、對話磋商及與之相關的國際交往與合作。多邊外交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中國春秋時期諸侯各國的大盟會,17世紀歐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等均屬多邊外交。19世紀后半葉出現的萬國郵政聯盟和19世紀末成立的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則是典型的常設性多邊外交機構。在當今世界,多邊外交是一種普遍性、經常性和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其活動頻繁、議題廣泛、內容豐富,不僅反映世界上各種力量的斗爭與消長,而且折射出國際體系演變和國際格局秩序調整的新情況。新中國參與多邊外交起步較晚,歷經磨礪,有一段從審慎參與者逐漸轉變為“建設者”的復雜歷程。進入新世紀后,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外交資源和手段不斷豐富,中國以更加積極、更加主動的姿態全面參與多邊外交,較好地發揮了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作用,為維護世界和平、爭取共同發展、促進平等合作、推動互利共贏,引導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

歐洲國家1644年開始在威斯特伐利亞的明斯特和奧斯納布魯克所舉行的為時數年的談判,是世界近代史上多邊外交的一個成功范例。各國通過歐洲大會這種形式進行多邊談判,不僅結束了折磨歐洲長達30年的戰爭,而且產生了具有重大示范意義的多邊外交文件——《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揭開了近代國際關系史的開端。1814—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形成了拿破侖帝國崩潰后英、俄、奧、普、法五強共治歐洲的均勢格局。由八個國家全權代表簽署的最后議定書和一系列附件,在規范國與國關系和行為准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世界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多邊外交文件。40年后,英、法、奧、土、俄為結束克裡米亞戰爭召開的維也納會議無果而歸,則是近代國際關系史上多邊外交失敗的負面例証。

近代多邊外交的大量實踐,推動了多邊外交思想的形成和發展。1795年,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在該年出版的《永久和平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世界聯邦”構想,倡導建立和平國際社會。1889年,英國議員、和平主義者威廉·蘭德爾·克裡默及法國議員、和平主義者弗雷德裡克·帕西提出建立“各國議會聯盟”,鼓勵各國政府精簡國際仲裁程序,以和平手法解決國際爭端。上述構想為20世紀多邊外交的廣泛開展,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聯盟的建立起到了“思想庫”的作用。1889—1890年,美國與拉美地區17國在華盛頓舉行首次美洲國家國際會議(泛美會議),決定建立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及其常設機構美洲共和國商務局,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多邊外交機制,其影響和活動延續至今。

一戰結束前夕,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世界和平綱領,即著名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強調國際法和國際規則的重要性,倡導建立權威性的國際組織,即“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多邊外交思想由此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各方媾和的基礎。正是根據這些原則,1918年美、英、法、日等戰勝國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倡議建立國際聯盟,旨在鞏固對戰敗國的勝利局面,並達到“促進國際合作、保証國際和平與安全”的目標。

1920年1月,在《凡爾賽條約》生效當天,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正式宣告成立,總部位於日內瓦。但由於參與巴黎和會的各方爭奪激烈,美國倡導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大部分未能實現,巴黎和會以及華盛頓會議並不成功,美國主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多邊外交的意圖遭受重大挫折。從一戰結束到二戰結束近30年間,國際秩序發生劇烈而深刻的演變。在這一重要時期,國際社會開始嘗試建立更具代表性、更有權威性的地區性和世界性組織,如1926年成立的世界穆斯林大會和1920年建立的國際聯盟,努力以多邊會議與國際合作的形式共同處理國際事務中的各種糾紛,但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大多未有建樹。世界穆斯林大會成立不久即陷入半癱瘓狀態。“泛美會議”雖然持續召開,但對全球事務影響很小。國聯總共存在26年,由於其宗旨在於削減各國軍備、平息國際糾紛、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因而成立之初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在1934年到1935年最高峰時期,國聯曾擁有58個會員國。但是,美國因本國國會反對竟未能加入它所推動建立的國聯,蘇聯因西方國家敵視而長期被拒之門外,德國、日本因圖謀發動戰爭而退出國聯,這就導致一戰后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這一重要多邊外交舞台代表性、權威性嚴重不足。此外,由於國聯缺乏強制執行機制,實際上也不可能承擔阻止國際糾紛和制裁侵略的任務,更無法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李頓調查團的無能,慕尼黑會議的失敗,為那一時期多邊外交留下了恥辱的印跡。

二戰結束后,世界形勢和國際關系出現重大變化,多邊外交從形式到內容都需要新的發展,國聯已難以為繼。1946年4月18日,國聯正式宣布解散,國際社會通過國聯開展多邊外交的成敗得失,為探索人類新時代新型國際關系提供了難得的經驗和教訓。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