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當代世界多邊外交(2012)》代前言
於洪君:世界多邊外交的回顧與思考(2012年)
2013年06月14日13:25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經歷了一個由置身事外到審慎參與再到逐漸深入進而全面展開的過程,反映了中國對多邊國際機制從“參與者”到“建設者”的復雜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東西方冷戰,帝國主義在外交上孤立中國,中國實行向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一邊倒”政策,新中國沒有條件參與戰后廣泛興起的多邊外交。當時中國曾希望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把聯合國作為宣傳中國革命成就、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舞台。1950年,中國政府代表首次到聯合國發表演說,宣示新中國的對外政策,但由於朝鮮戰爭爆發,新中國被排斥在聯合國大門之外,新中國多邊外交被迫中斷。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發起和主導的國際組織與機構,如世界民主聯盟、國際學生聯合會、國際婦女同盟等,甚至還以觀察員國身份參加了華沙條約組織的一些活動。這時,中國也曾試圖加入某些相對中性的國際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等,但申請遭拒,以致毛澤東憤而發誓:“在三年、五年、十年內,對一切國際組織,毫不在乎”《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9),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4頁。 。1954年召開的日內瓦會議成為新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的第一次重要實踐。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與會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1961年,陳毅率團赴日內瓦出席討論老撾問題國際會議,新中國再次以五大國地位和身份參與多邊外交。當時,隨著二戰后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一大批新興國家走上世界政治舞台,沒有西方國家參與的發展中國家多邊外交逐漸興起。1955年4月,中國政府領導人出席了著名的萬隆會議(即亞非會議),不僅在會上宣示了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且與到會各國政府領導人一道,提出了著名的《亞非會議十項原則》,共同締造了影響久遠的萬隆精神。新中國從此掀開多邊外交新篇章。

20世紀50—60年代,囿於西方孤立政策和自身國力,同時又面臨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的特殊國際環境,中國多邊外交帶有明顯“一邊倒”的意識形態色彩,即“站在蘇聯領導的陣營內”,多邊外交從形式到內容及至最后成果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局限性。1957年,毛澤東率團出席莫斯科會議,本意是要加強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統一,實際上卻事與願違。進入70年代,為了正確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更好地保障自身安全與發展,中國適時調整了對外政策,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的劃分,重視與自己同處於第三世界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使中國對世界體系的認識框架實現了“中心”與“外圍”之間的平衡,成功地擺脫了對立與孤立,並因此恢復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中國在參與聯合國組織的各項活動中最初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特點:第一,一直以第三世界國家利益代表的形象出現在各種多邊外交場合﹔第二,在政治、安全問題上強調道義原則,為此不參與人權委員會和聯合國維和行動等,認為上述組織違反馬克思主義的人權觀以及中國一貫主張的不干涉內政原則﹔第三,積極參與社會、文化領域,有限參與經濟領域。上述情況表明,由於經驗不足和受“左”的思潮影響,中國在多邊外交活動中,仍然未實現全面參與,而且以現存國際制度的批判者、挑戰者形象出現於世人面前。正因為如此,在恢復聯合國席位后5年時間裡,中國經常不參加聯合國的投票活動,此間安理會158次表決中,中方竟有46次未參加投票,佔29%,居各常任理事國之首。對第三世界國家形成的77國集團、不結盟運動等,也表現得不甚積極,聲援多、參與少。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對內實行經濟改革,對外實行開放政策。伴隨與世界聯系的加強,中國逐漸認識到,盡管當時的國際秩序仍由西方主導、存在種種不平等因素,但隻有加入既定國際秩序,才能以建設性的姿態去循序漸進改造它,使之向公正、合理和民主方向發展。進入80年代,特別是美、蘇關系緩和、全球出現對話潮流后,中國對國際組織和多邊國際機制的態度由否定性批判逐步轉變為建設性參與。1980年,中國開始參與聯合國裁軍工作會議,並於1983年派出首位專職裁軍事務大使。1980年,中國恢復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活動。聯合國體系中的一些經濟性政府間組織,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銀行等,都成為中國積極參與的多邊外交平台,因而也成為中國實現自身發展和繁榮的融資途徑。1983年,中國恢復了在國際勞工組織中的活動並成為常任政府理事。1984年,中國成為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正式成員國和理事國。1981年,中國改變了對聯合國人權事務的抵觸態度,積極參與聯合國系統內一系列國際人權法律文件的起草和制定工作,並且成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成員。也是從1981年起,中國改變了視聯合國維和行動為干涉他國內政的立場,開始對聯合國維和行動採取積極態度。

隨著中國全面參與多邊外交,1986年召開的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將多邊外交列為外交政策重要內容之一。到1986年底,中國參與多邊外交的范圍充分擴大,幾乎進入政府間多邊外交一切重要領域。中國政府代表和外交官的身影出現在裁軍談判委員會、人權委員會、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能源理事會、世界經濟論壇(也稱“達沃斯論壇”)、世界婦女大會、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各國議會聯盟、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國際刑警組織等眾多國際機構。截至1990年,中國參加的國際多邊條約多達172項,中國設在各國的多邊外交常設機構達11個,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駐華代表處也已達10個。與此同時,中國代表越來越多地被推舉到國際組織的重要崗位上。1984年,中國法學家倪征燠第一次當選為聯合國國際法院法官,結束了這一重要機構沒有來自中國人士任職的歷史。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徹底改變了兩極對峙的國際關系格局,中國於1991年提出對國際形勢的基本看法,認為世界正處於大變動的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終結,各種力量分化組合,世界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盡管國際形勢仍然動蕩不安,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在和平力量持續增長、和平有可能保持情況下,多邊合作成為促進交往、維護和平的有效途徑,中國在多邊外交中可以有所作為。整個90年代,中國在多邊外交領域日趨活躍,取得了眾多成就。一是高度重視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廣泛參與聯合國各專門機構的工作,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各項活動,並對聯合國開展的促進南北對話、加強南南合作等一系列有益工作都給予支持。二是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與77國集團建立了合作關系,並作為觀察員參加了不結盟運動。三是在90年代進行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長期談判,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同有關各方達成協議,於2001年正式加入該組織。四是明確表態支持在平等參與、協商一致、求同存異、循序漸進基礎上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地區對話與合作,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建立多邊信任措施、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這一時期,中國以開放姿態發起和參加了一系列地區多邊組織,如1991年參加亞太經合組織、1994年參加東盟地區論壇,1996年與俄羅斯等國發起召開上海合作會議,2001年將上海合作會議發展為上海合作組織,等等。倡導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創立中非合作論壇、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特別是1995年主辦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2001年10月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表明中國不但全面積極主動地參與多邊外交,而且成為區域性多邊外交的重要倡始國和推動國,同時也有能力承辦世界性的最高級別和較大規模的國際會議。中國為促進本地區和世界范圍內的多邊外交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樹立起世界多邊外交主要推動力量和建設性參與者的良好形象。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國力迅速增強,中國對世界的影響進一步上升,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世界已離不開中國這一重要成員。在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外交方針基礎上,中國審時度勢開展多邊外交,使之成為中國構建負責任大國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手段。首先,中國參與多邊外交主體日益多元,從政府逐步擴展至政黨、軍隊、議會以及民間。據最新統計,截至2011年,中國政府參與的全球和地區主要政府間多邊外交組織已超過80個。中國共產黨也與社會黨國際、亞洲政黨國際會議、歐洲議會社會黨黨團、歐洲議會綠黨黨團、歐洲議會人民黨黨團、聖保羅論壇等國際和地區性政黨組織建立了聯系並開展交往,將政黨多邊交往納入國家總體外交和多邊外交之中。其次,中國參與多邊活動機制愈加規范,表現為參加時間和程序的固定化以及參加活動領導人的分工相對明確。如國家主席定期出席聯合國首腦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等﹔政府總理定期出席亞歐首腦會議、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等﹔外長定期出席中國—東盟外長非正式會議、中非外長會等。再次,中國積極承擔起多邊外交活動倡議者和主辦國的角色,注重在亞洲和周邊地區構筑多邊外交機制。博鰲亞洲論壇、上海合作組織、東盟與中國(10+1)、東盟與中日韓(10+3)、東亞峰會、朝核六方會談(最初為三方會談)等,都是中國推動周邊多邊外交的創造性實踐,為中國與周邊國家以及某些攸關我國重大利益的世界大國開展多領域對話與合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最后,中國在國際組織和多邊場合改變了以往被動接受既有規則的習慣性做法,主動提出許多事關全球問題和世界發展前景的有益主張,如提出維護世界多樣性、國際政治民主化主張﹔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內容的綜合安全觀主張﹔以及用均衡的觀點處理人權問題等主張。這些新變化不僅反映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狀況和地位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國在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斗爭中的作用大幅上升。

金融危機以來,相對於西方經濟體,中國經濟保持了良好平穩增長勢頭,世界愈加看重中國因素。中國積極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同美國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對話,主動協調與新興大國等發展中國家立場,在應對地區沖突和各種重大安全挑戰方面堅定維護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中勇於維護自身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努力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全球政治、經濟、安全、軍事、環境、能源、扶貧等多邊活動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中國新時期參與多邊外交提出更加明確的指導方針:“我們將積極參與多邊事務,支持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可以預見,今后一段時期,作為國際影響力日益上升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中國在參與多邊外交時,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大旗,進一步明確自身國際利益和責任,科學謀劃並統籌國內與國外、中央與地方、中國利益與他國利益的關系,積極維護現行國際規則體系中的健康因素,推動完善有利於世界和平、有利於共同發展、有利於平等合作、有利於互利共贏的國際關系准則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並將根據世界形勢發展變化進一步加大多邊外交力度,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