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小傳
童世駿 現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教授,中共華東師大黨委書記,兼任《哲學分析》(雙月刊)總編、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社聯副主席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認識論、實踐哲學和社會理論,已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學術著作十余種,譯作近10種。曾以富布萊特訪問研究學者身份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一年(2000-2001),以客座教授身份在德國馬堡大學工作半年(1998)。
很高興在這裡,以“世界讀書日專題講座”的形式,與在座各位朋友分享讀書的收獲與樂趣。
說起讀書,在座不少年輕朋友可能都會想起周恩來總理少年時的一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聯想到1917年東渡日本前周恩來為一同學題詞“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我們不妨把世界讀書日這個特定語境與少年周恩來的讀書名言更加直接地關聯起來,讓我們都來為中華之騰飛而好好讀書!
那麼,什麼是“中華之騰飛”呢?
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首先會想到1949年9月21日,在首屆全國政協開幕式上,毛澤東自豪地宣布 “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這句話,最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前輩們從一開始就追求的那個目標,表達了“中華之騰飛”的一個核心內涵。
我這裡想強調的是,毛澤東政協講演中還有兩個重要信息,對我們今天理解 “中華之騰飛”,也有特殊意義。
首先是毛澤東說那句話時所使用的修辭手段,即講演者向聽講者發出邀請,邀請他們與自己分享體驗,體驗一個特殊的歷史時刻,體驗這個歷史時刻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意義:“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同樣的修辭手段,也出現在63年以后,出現在201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大的大會報告之中:“此時此刻,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經過90多年艱苦奮斗,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
其次是這段話中毛澤東對 “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的解釋。毛澤東不僅講了“站立起來”的涵義,還特別講了作為佔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民族,中國人民肩負著的特殊使命:“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著,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毛澤東在這裡所表達的意思,1956年兩次在公開場合做了更具體的闡述,一次是9月,在會見南斯拉夫代表團的時候﹔另一次是11月,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周年的時候。毛澤東說,作為一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毛澤東表示,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這種貢獻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
在我看來,今天我們要對民族復興、中華騰飛做出全面理解,必須同時牢記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所說的這兩句話:“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隻有結束列強侵略,才可能“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也隻有為人類做出更多貢獻,才可能真正算是“站立起來了”。
中華騰飛需要青春夢想
所謂“青年之自覺”,是一種青春的精神、青春的激情。沒有這樣一種激情,一個人哪怕年紀輕輕也仿佛垂垂老矣﹔有了這樣一種精神,一個人哪怕年歲老邁也仍然青春煥發。
中共十八大開完不久,習近平和其他六位中央常委一起參觀了一個題為《復興之路》的展覽,並在參觀后發表了有關“中國夢”的著名講話。在參觀過程當中,習近平等駐足細看一些特定歷史節點的展覽物件,其中包括李大釗的獄中親筆自述。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於1927年4月6日被捕,4月28日被殺害。他獄中自述寫道:“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今既被逮,唯有直言。倘因此而重獲罪戾,則釗實當負其全則。唯望當局對於此等愛國青年寬大處理,不事株連,則釗感且不盡矣!”
在這段話中,李大釗不僅表達了他從少年起就立下的救國救民之志,而且以一種特殊方式表達了他早在1916年就論証過的一個信念:“青年不死,則中華不亡。”
在李大釗的時代,古老的中華民族,確實正面臨著亡國的危險。在李大釗看來,一個民族,就像一個人,也各有其生命,有“青春之民族”,也有“白首之民族”。但與個人不同,白首民族可以重新煥發青春。在李大釗心目中,中華民族就應該有這樣的回春再造,對此李大釗曾通過對“中華”之“華”的詞義解釋,進行了充滿詩意的描繪:“華者,文明開敷之謂也,華與實相為輪回,即開敷與廢落相為嬗代。白首中華者,青春中華本以胚孕之實也。青春中華者,白首中華托以再生之華也。”
為了使這樣一種民族形象從理想變為現實,李大釗寄最大的希望於“青年之自覺”,而青年之自覺一方面表現為“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另一方面表現為“脫絕浮世虛偽之機械生活,以特立獨行之我,立於行健不息之大機軸”。
這種意義上的“青年之自覺”,是一種青春的精神、青春的激情。沒有這樣一種激情,一個人哪怕年紀輕輕也仿佛垂垂老矣﹔有了這樣一種精神,一個人哪怕年歲老邁也仍然青春煥發:“有老人而青年者,有青年而老人者。老當益壯者,固在吾人敬服之列,少年頹喪者,乃在吾人詬病之倫矣。”
為了實現這樣一種青春夢想,李大釗在領導建黨之前,還參與創立了一個叫做“少年中國學會”的組織。少年中國學會的宗旨為“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
對這個“少年中國”理想,李大釗做了簡明但深刻的解釋:“我理想的少年中國,是由物質和精神兩面改造而成的少年中國,是靈肉一致的少年中國。”近代中國革命,我們都知道是為了趕走國際帝國主義,取得民族解放﹔是為了打倒國內剝削階級,取得翻身解放。這些當然都很重要。但李大釗講得更加全面,把國際國內兩種意義上的“解放”,又做了“物質改造”和“精神改造”這樣兩方面的理解。
我們今天重溫李大釗以充滿詩意的語言所表達的這種青春夢想,既是加深理解民族復興的多重含義,也是繼承發揚“精神改造”的未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