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劉國新:深刻理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論斷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2013年05月23日15:17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第一,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極大地促進產業調整,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的要求和節約資源,減少消耗,無疑將迫使企業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向著新型工業化目標努力。制定並實施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安排專項資金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半導體照明、節能環保、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大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工作力度,廣泛開發推廣應用太陽能、LED和儲能電池產品技術,推進廢舊汽車拆解中心、舊家電回收中心和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對於工藝技術落后,不利於資源節約和節能降耗,不利於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恢復,不利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國內外市場拓展,不符合行業准入條件和產業布局等政策的,如:水源保護區內從事除油、酸洗、磷化、印刷、食品加工、飲料制造、制藥、印花、汽修或其他可能排放工業廢水的項目等企業將會受到更嚴格的監管和限制。新建項目不予審批、核准和備案,對限制類的現有生產能力,允許企業在一定期限內加以改造升級。環保部門對高污染行業實行嚴格的治理計劃。對支柱產業配套所必需的非鼓勵類產業和項目,採取諸如規劃建設專業園區,引導這類產業和項目逐步入園,實現污染集中治理,安全消防設施統一建設,重點管理。

第二,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從而產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退耕還林工程作為迄今中國最大規模的生態修復工程,已經實施10年有余,一退一還,林茂糧豐,重點工程區地減糧增。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0年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區谷物單產比非退耕還林省市增長較快。在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1998年下降34%的情況下,退耕還林工程區糧食總產量增加5213萬噸。退耕還林后,林農在薄地上開起了“綠色銀行”,通過發展經濟林果、“林下經濟”、農家樂等多種經營,發家致富。退耕還林轉移出來的農村勞動力,很多通過從事第二、第三產業拓寬了增收門路。2011年退耕農戶人均純收入5247元,2007年以來年均實際增長1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個百分點。12年間,全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28944萬公頃,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佔國土面積82%的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3個多百分點。對陡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區昔日荒山禿嶺、滿目黃沙、水土流失的面貌得到了大幅改觀,一度遠離的綠色正在大步回歸。長江水文局監測,長江輸沙量減少,現在年均進入洞庭湖的泥沙量比2003年減少77%,“退耕還林工程功不可沒”。

第三,推動公民有效參與公共事務,發揮民意表達的正能量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人人參與、全民行動。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有利於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空氣、水、陽光是人類生存須臾不可離的基本條件,人們對這些要素的感受最直接,可以在第一時間對環境好壞和利弊做出反映,從而形成強大的群眾監督。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當代中國史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