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同享中國夢 共筑中國夢
2013年05月21日11:22   來源:遼寧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深刻認識中國精神

□孫來斌

習近平同志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深刻領會這些重要論斷,自覺弘揚中國精神,對於我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追求共同理想,信心百倍地努力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優秀的國家精神是一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優勢

不同國家人民各自具有的精神氣質和心理特征,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國家精神。黑格爾曾經在《歷史哲學》中指出,“世界歷史自身本質上是民族精神或國家精神的辯証法”,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引領世界歷史,就在於其優秀的國家精神。應該說,黑格爾的有關思想雖帶有西方中心論痕跡,但上述論斷不無道理。

在現當代,許多學科都論及國家精神的重要作用。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角度來看,國家精神的作用可以從人的自覺能動性、精神需要、精神轉化、意志合力等理論中得到解釋。例如,恩格斯關於“意志合力”有一段著名的論述:“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意志合力”無疑可以理解為國家精神。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優秀的國家精神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比較優勢與后發優勢——它區別於他國的國家精神並表現出自己的優點,因而成為該國發展的比較優勢﹔它反映后發國家“后來居上”的追趕意識,因而成為其發展的后發優勢。二戰后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對此給予了証實。從社會整合理論角度來看,當代社會由於急劇的社會變遷所引發的激烈沖突,亟待發揮精神因素、文化共識在社會整合中的重要作用,亟待通過國家精神的社會化將規范、價值和信仰等文化因素內化成為個體的自覺,從而發揮消除隔閡、彌合分歧的社會整合功能。綜合來看,國家精神具有“指南針”、“黏合劑”、“凝聚劑”、“推進器”等功能。

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是中國精神的深厚底蘊

中國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國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但是,它具有一些穩定不變的核心內容,並為全體成員所廣泛認知、高度認同,如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正是這些穩定不變的核心內容,體現了中國精神與他國精神的不同特質。就“愛好和平”來說,從一般意義上看似乎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在提倡,因而具有一定的“世界精神”的意義。但是,中國人的愛好和平,不僅體現在文化理念的層面,而且體現在具體實踐的層面。中國人一直崇尚“和為貴”,這一理念逐漸成為中國處理內政外交的哲學思想和行為准則。歷史上的 “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就是中國古代和平外交的典范。在世界歷史上,中國曾經長期領先於其他國家,但並沒像某些國家那樣搞海外殖民、欺凌弱小,反而注重講信修睦、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從而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稟性和兼容並包的民族文化。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百余年間,中華民族飽受戰亂之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更強化了我們對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高度重視精神因素特別是共同思想基礎的建設。毛澤東指出,“人是要有一定精神的”,黨要有“共同語言”,社會主義國家要有 “統一意志”。鄧小平指出,“最重要的是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江澤民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錦濤指出,要增強“民族精神”,鞏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在這些思想的基礎上,習近平不僅明確提出和闡釋了“中國精神”這一概念,而且還將其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聯系起來,把我們黨對中國精神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與時俱進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反映中國精神深刻內涵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他明確指出:“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這一論述,為我們理解中國精神的基本內涵和重要價值指明了方向。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當代中國,民族精神是激發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它突出表現為中國人民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是一種以民族歸屬感為基礎,對先祖創造的中國文化的熱愛和自豪,對國家利益和命運的強烈關注,為祖國的團結統一以及為美好未來而奮斗犧牲的精神。可以說,一部中國歷史,便是一部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精神發展史。古往今來,愛國主義的事例不勝枚舉:屈原縱身汨羅江,心系楚國﹔方志敏受盡酷刑,寫就《可愛的中國》……這些愛國主義的先驅可歌可泣的事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國人歷來具有家國情懷,古有“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追求,今有“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之吟唱。這種精神,彌合了國內各民族、各階層之間的隔閡,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凝聚力、向心力。

時代精神是一個社會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的綜合體現。在當代中國,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引領時代進步潮流、體現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精神既繼承了中華民族革故鼎新的傳統,又反映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要求,表現為一種突破陳規、大膽探索、勇於創造的思想觀念,表現為一種不甘落后、奮勇爭先、追求進步的使命意識,表現為一種堅忍不拔、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由資源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拐點處,創新驅動是實現發展轉型的必然之選。因此,大力發揚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以高度的自信自覺大力弘揚中國精神

弘揚中國精神,必須遵循承繼傳統、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的基本原則。繼承傳統,就是要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諸如 “天人合一”、“內聖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准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價值追求,“天下為公”、“大同之世”的社會理想等,說到底就是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立足當代,就是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承繼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及時吸納新的時代要素,說到底就是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面向未來,就是既要有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著力將其弘揚光大,也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樂於和善於學習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優秀精神品質﹔既要給我們在當下以幸福感、滿足感,也要給我們以超越當下、超越個體的歸屬感、希望感,說到底就是要促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相融相生,並使之服從於、服務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之旅,猶如人之登山。人處山腳,氣力很充足,身手敏捷﹔達於山腰,氣力有大減,行動遲緩﹔近於山頂,氣力殆盡,步履艱辛。可見,離山頂愈近,愈需要重振氣力,愈需要精神支撐。當前,中國正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距離實現中國夢最近的歷史關節點,也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期。因此,我們尤其需要凝神聚氣,尤其需要大力弘揚中國精神。

(作者系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程宏毅、趙晶)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