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現在的經濟結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而社會結構尚處於工業化早期階段
□ 我們現在的轉型,更重要的是從經濟轉型邁向社會轉型
□ 優化社會結構,希望最終形成制約權力、駕馭資本、遏制社會失序的社會主體
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關口
本報評論部:轉型中國,需要凝聚共識。有社會團結,才有改革動力。這些觀點,獲得了社會廣泛認同。但是,如不少人指出的,社會轉型、利益分化,觀點多元、看法不同,是一件正常的事。要把13億人打造成一個牢固的“命運共同體”並非易事。作為一個中國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的研究者,您同意這種判斷嗎?
陸學藝:這是客觀存在的。我特別想強調,如果我們能更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對社會建設更加重視,我們就可以科學地調整優化社會結構,合理調整利益格局,從而化解社會矛盾,增進時代共識,凝聚起社會各階層最大力量。
今天,我們又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關口,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國際現代化的發展史看,光有經濟現代化是不夠的,必須接著推進社會建設、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等等,現代化社會才能實現。根據國際上的通用指數,我國現在的經濟結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而社會結構尚處於工業化早期階段。
本報評論部:經濟與社會的這種不同發展階段,意味著什麼?
陸學藝:這種“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同步現象,既會造成很多社會矛盾,也必然會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有人這樣概括當前總體形勢:經濟形勢很好、政治基本穩定、文化繁而未榮、社會矛盾凸顯。而老百姓感到的上學、看病、住房、養老、就業“五大難”,其根源也就在於經濟社會結構不合理。因此,下一個歷史階段,應該趕緊補長社會建設這條“短腿”。
我國過去30多年的急速變化,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鄉村社會到城市社會的歷史性變革,雖然這種轉型不可能一代人完成,但是需要高度重視。特別是,現在人們一說“轉型”,一說“歷史轉折”,多半還停留在經濟領域,這是一個誤區。應該認識到,我們現在的轉型,更重要的是從經濟轉型邁向社會轉型。社會轉型的任務甚至超過經濟轉型。打個比方,大廈基礎(經濟基礎)打得很不錯,都是鋼筋水泥的,但是如果這個房頂(上層建筑)還是塑料的、木板的,一般的風雨還行,一遇大風大雨就會出事的。
比經濟轉型更緊迫的是社會轉型
本報評論部: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在原有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基礎上,增加了社會建設的重要板塊。之后,又對它的內容和任務不斷擴充。為什麼今天您還要強調“更加重視”?
陸學藝: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沒有社會建設的提速,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隻有8年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六大類指標,實現經濟指標問題不大,但還有“不進則退”的,譬如城鄉差距、基尼系數等。現在不下大力氣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會有困難。
第二,沒有社會建設的提速,就難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增長方式轉了十幾年為什麼還在“轉”?說到底,隻在經濟結構內部調難以見效,調整社會結構才是根本。舉個例子,靠著農民工勞動力廉價的優勢,企業、行業能維持低工資和低福利,喪失了創新動力,談何升級換代。
第三,不加強社會建設,就難以改變當前矛盾凸顯的現狀。社會矛盾凸顯,與公共服務不到位、資源機會分配不公有莫大關系。面對貧富差距日漸拉大的現實,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更加注重公平。管是管不出和諧社會的,和諧社會要靠社會建設建起來。
第四,社會建設與政治建設密切相關。目前社會張力很大,社會矛盾凸顯,在這種形勢下,隻能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大社會體制改革的力度。通過社會建設培育社會組織,承擔許多政府管不好也不應管的事情,在社會組織中培養社會民主。隻有整個社會比較成熟了,政治民主建設才能搞好。
社會建設歷史欠賬多,所以現在建設任務很重。某種意義上說,社會轉型甚至比經濟轉型還要更加嚴峻,各級政府和組織應該有更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