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中國夢”
這是發達國家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都曾遇到的歷史問題。德國在20世紀初,經濟總量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也面臨如何完成現代化轉型問題。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馬克斯·韋伯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思考,他希望用新教倫理來凝聚德國社會繼續現代化轉型的力量。但是,德國政府在這個時候卻不知道怎麼辦了,結果經濟成果毀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之中。
中國在經歷了30多年持續的經濟發展之后,也面臨社會轉型問題。全面小康社會只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階段,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推進現代化建設。
很多人都曾討論“美國夢”。電影《海上鋼琴師》開頭部分,有這樣一個畫面:當郵輪上的人遠遠看到自由女神像並高喊“America(美國)”的時候,所有人都起身歡呼雀躍起來,不斷向自由女神像揮手致意。自由女神像左手拿著象征法治的法典,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寓意這是一個自由的法治國家,在向往那裡的人看來,那裡有實現個人夢想的機會。“美國夢”是從“5月花號”上開始形成的“移民者的夢”,以很多底層成功人士的傳奇故事作為構筑“美國夢”的元素。
“中國夢”顯然更具超越性。首先,“中國夢”是祖祖輩輩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中華民族的夢,是人民的夢﹔其次,“中國夢”不僅僅強調人的機會平等,而且還強調人的發展。《共產黨宣言》中已經明確表達了這一點:“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顯然,“中國夢”包含自由和發展兩個要素,在范疇上涵蓋了每一個中國人。所以,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現代化最終要實現的是人的現代化。這從理論上解釋了為何“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中國夢”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歷史任務和中國道路,即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國家,以及怎樣建設現代化國家。就是讓社會事業全面現代化,最終體現為人的現代化﹔就是要進一步改革開放,改革阻礙人的自由發展的體制、機制。總之,一切圍繞對人民的責任、圍繞人民的要求,依靠人民群眾,推動國家、社會和人民共同進步。
“中國夢”既是每一個時代歷史任務的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的體現,人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需求不同,願望不同,這就決定了“中國夢”是動態發展的,這就要求全黨同志,不能躺在一時的功勞簿上或者裹足不前,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深化改革、開拓創新,最終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人民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