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大部制改革過程中,一些機構歸並之后,內部整合卻沒跟上,像一個“鬆散聯合體”,這說明機構“物理合並”不易,“化學反應”更難
我國2008年啟動的第一輪大部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面臨的任務仍然艱巨。新一輪大部制改革起航在即,回顧過去,盤點得失,理性思考,獲得啟示,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推進改革。
第一輪大部制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
大部制框架初現,部門職責更加明確,改革方向得以確立
第一輪大部制改革取得的進展,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
一是大部制框架初現。根據十七大“加快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的部署,首輪大部制改革在機構整合方面邁出一大步,組建了交通部、工信部、人社部、環保部4個大部門,涉及調整機構15個,減少4個正部級機構,政府組成部門由28個減為27個,大部制框架初步形成。地方的大部制改革,基本上與中央相銜接,一些地方還進行了大膽探索,既有規定動作,又有自選動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例如深圳將46個政府機構整合為31個,精簡1/3;順德將41個黨政機構整合為16個,精簡達61%,力度居全國之首;成都綜合設置水務局,改變了“多龍治水”的局面。
二是部門職責更加明確。在機構整合的基礎上,政府部門“三定”緊跟上。按照轉變職能的要求,取消、下放了國務院部門職能60多項,把一些不該政府管的職能轉移出去;加強了能源、環保、社保、住房、安全生產等機構的職能配置,以把政府該管的事管好。同時,按照理順職責的要求,集中解決了70多項部門職責交叉問題,明確了200多項部門職責。這對於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履行職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改革方向得以確立。十七大提出要“探索實行”大部制,十七屆五中全會、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堅定推進”大部制改革,十八大進一步提出要“穩步推進”大部制改革。這就體現了中央推進大部制改革的決心。現在,大部制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大部制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成為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可以說大部制改革方向的確立是最大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