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大部制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內部整合沒跟上,職能轉變不到位,部門關系未理順,上下對口成兩難,職數超編難消化
調研分析表明,上一輪大部制改革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目前仍處於不斷深化、攻堅克難的階段。
一是職能轉變不到位。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在於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從調研情況看,大部制改革后,轉變職能不到位是一個突出問題。一方面,政府部門仍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如有的下放權力不見行動,減少審批流於形式,社會和公眾感到審批事項仍然過多過細。據今年人民網2月26日對“兩會”熱點問題的調查,29%的網友覺得審批手續牽涉部門過多,權責不清,不知道該找哪家機構辦理。另一方面,許多政府該管的事沒有管好,比如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老百姓都覺得政府該管,但許多問題卻遲遲得不到解決,出現“缺位”。
二是內部整合沒跟上。在第一輪大部制改革過程中,一些機構歸並之后,內部整合卻沒跟上,像一個“鬆散聯合體”。調研顯示:一是部門原有機構大多沒有按照新的定位進行優化重組,部門內機構職責交叉、相互牽扯的情況,比較普遍。二是有的部門內部機構整合在一起之后,仍各干各的,一些內部機構的決策沒有提到大部門層面進行統籌協調,統一決策。三是部門內部決策與執行分開,迄今尚未找到一種合理可行模式,甚至對能否分開問題仍存在著很大爭議。上述情況,制約著大部門作用的發揮,使提高效率、提供服務的預期目標,打了折扣,說明機構“物理合並”不易,“化學反應”更難。
三是部門關系未理順。2008年改革集中了一批部門間關系問題,但從實際情況看,目前橫向部門之間的職能交叉、多頭管理、權責不一等問題,仍未得到完全解決,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遇到利爭,遇到責推,出了問題無人負責,“七八個大蓋帽管不好一頭豬”的尷尬沒有根本改觀。再有就是,有的綜合部門既管宏觀規劃,又管行業領域的投資、審批、監管,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行業部門的管理職能,“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而有的行業部門卻“有職責無手段”,在產業規劃、投資管理、行業許可等方面,缺乏相應權力和手段,造成責權不一。
四是上下對口成兩難。上一輪改革不搞“一刀切”,各地可因地制宜設置機構,但落實到具體部門,如果不對口設置,往往會在項目、資金、達標、參會等方面“吃虧受損”,為免於“自討苦吃”,地方一般都採取對口設置。少數地方改革試點,採取“大局制”,如深圳、順德等地方大部制改革先行先試,一個局要對省裡、中央5-6個機構,工作效率受到影響,有的部門摘牌又挂牌。如何解決上下對口問題,已成為改革中的一大難題。
五是職數超編難消化。大部制改革不裁機構也不減人,但是組合后的領導職數往往會超編,例如原來的正職改副職,副職改“虛職”,導致職數超編嚴重,靠自然消化要許多年,機關干部可能幾年十年得不到晉升機會,出現升遷“天花板”,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這種情況,不僅增添了改革的阻力,而且廣受社會輿論的批評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