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從性別和年齡的本體論問題,還會過渡到認識論問題,例如性別和年齡的“身份認同”問題,某種意義上也是其中的“主客觀問題”。
性別差異中的主客觀問題可以表現為在心中向往成為異性(作為“心理性別”的“想象中的變性”),這種主觀性有可能導致一定程度的客觀性后果,例如即使不通過手術去實在地變性,這種主觀向往也可能使一個人顯得更像是異性,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性別差異或性別分類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不僅有所謂“陰陽人”(如雌雄同體)問題,而且有所謂“兼具女性特征的男性”和“兼具男性特征的女性”,這也可以視為主觀的心理對客觀的行為所產生的從認識論層面波及到本體論層面的影響。
這種現象也大量發生在“心理年齡”上,當一個人在生理年齡上已經不再年輕,但力求想象自己仍然年輕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年齡形象”,甚至也使“心理年齡”對“生理年齡”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其生理機能和健康狀況得到改變。
這些發生在人身上的“主觀介入”或“心理暗示”,說到底就是哲學上“身心關系”的兩個具體側面。基於唯物主義的視角,無論在性別上,還是在年齡上,心理的因素雖然對生理的因素有巨大的“反作用”,但並不能走向“心理決定論”或心靈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