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伊拉克戰爭:美國得到了什麼
張仕榮
2013年03月26日11:22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東地區的安全格局主要體現為阿以沖突。自1948年巴勒斯坦分治以來,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對抗是半個多世紀中東地緣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薩達姆政權以及利比亞卡扎菲政權,這兩個最堅定的反美、反以政權的消失,不僅使巴勒斯坦失去了最大的外部支持,也大大削弱了阿拉伯世界的整體力量,使阿以力量對比進一步失衡,美國動輒以反恐名義打壓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運動,美國的中東鐵杆盟友以色列的生存與安全環境得到空前改善,美國則取得了中東地區安全的主導權。美國目前將伊朗視為中東安全的最大障礙,2013年2月美國擴大了針對伊朗的制裁,旨在收緊伊朗通過石油獲得的資金,希望最終迫使伊朗“棄核”。
  第三,美國成功在中東推廣其價值觀。自二戰結束后,美國一直有“輸出民主”的傳統,伊拉克就是美國“大中東計劃”的拼圖之一。美國打伊拉克戰爭的一個深層目的,就是徹底瓦解以薩達姆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推廣美國的價值觀。開戰之前,小布什就宣稱他的目的是要為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的樣板,進而向整個阿拉伯世界實行民主輻射,為建立一個美國治下的世界新秩序開辟道路。美國通過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建立了民選的親美政府,終結了伊拉克復興黨多年的統治,重構了伊拉克政治與社會生態格局。伊拉克由原來的共和國通過全民公決形式確立為聯邦制國家。伊拉克戰爭之前,遜尼派長期位於權力中心,而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則受到打壓。戰爭之后,伊拉克的權力結構發生逆轉,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步入權力中心,改變了伊拉克數百年來遜尼派少數居於壟斷和統治地位的權力結構。伊拉克在2003年成立了臨時管理委員會,2004年成立臨時政府,2005年舉行首次全國議會選舉,2006年成立正式政府,伊拉克政治進程逐步推進,不僅基本完成了預定步驟,而且民眾的參政熱情也明顯增強。2009年1月,伊拉克還進行了首次地方議會選舉,並能正常運作。在短短幾年時間裡,伊拉克“民主政治”框架從無到有,完成了西方國家幾十年乃至上百年走過的道路。在“伊拉克效應”帶動下,加之美國不斷在中東推廣和鼓吹其“普世價值”,巴勒斯坦、黎巴嫩、沙特、埃及等國先后在民眾抗議及國內騷亂的重壓下舉行總統、議會或地方選舉,許多人將之稱為“阿拉伯之春”。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