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而言,美國的十年伊戰有得有失。雖然損失慘重,但是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目標基本得以實現,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大戰略利益得以保障。
第一,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目標得以初步實現。控制大中東是美國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戰略目標。伊拉克東接伊朗,西鄰敘利亞,處於中東阿拉伯世界的腹地,對美國而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奉行地區霸權主義的薩達姆肆意挑戰美國在中東的重大利益,為此美國對薩達姆政權一直是除之而后快。美國通過發動1991年海灣戰爭迫使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在十年前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開戰的初始目的就是除掉伊拉克時任總統薩達姆姆侯賽因,毀掉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然后在阿拉伯世界扶植一個親西方的新政府。現在看來,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作為開戰借口是無稽之談。但是美國通過伊戰已經將伊拉克改造為美國的軍事重鎮和戰略支點。中東問題專家馬曉霖指出,美國已經將新伊拉克打造成其在中東的另一個軍事盟國,使美國的軍事滲透與存在在阿拉伯一伊斯蘭腹地實現了系統化、一體化和長期化。美國佔領伊拉克伊始,便開始了在軍事、民事和行政層面改造和控制伊拉克的進程。美國不僅派大量專家和顧問進駐伊拉克核心權力部門,還在巴格達和巴士拉建造了超大規模的大使館和領事館,伊拉克的政治、軍事、安全乃至經濟命脈都掌控在美國手中。
同時,借助兩場針對薩達姆政權的戰爭,美國將沙特、科威特等海灣多個阿拉伯國家掌握在自己手裡,不僅與其簽署軍事合作條約,建立美國軍事基地,甚至將美國的中央海軍司令部和第五艦隊總部落戶巴林。當前,隨著伊拉克日益轉變為一個依附性親美國家,美國在中東腹地找到新的戰略立足點,一條包括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在內的戰略弧線正在形成,由此使美國有可能在這一巨大“戰略斷裂帶”上重建當年類似“巴格達條約組織”那樣的親美聯盟。除了伊朗和敘利亞兩個“刺頭”外,借助伊拉克戰爭,美國基本將中東地區打造成了可靠的后方,因此奧巴馬政府才提出來“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美國亞太戰略再平衡”,集中精力對付快速崛起的中國。
第二,美國牢牢掌控著伊拉克及中東的安全主導權。伊拉克目前安全局勢盡管動蕩不定,但是美國通過政治軍事部署牢牢掌控著伊拉克國內的安全局勢。英國簡氏防務報告稱,美國政府自2003年以來投入192億美元用於培訓和武裝35萬伊拉克政府軍隊和警察。2011年年底,美國從伊拉克撤出全部15萬人作戰部隊后,約80萬伊安全部隊全面接管國內安全事務。當然,美軍“作戰部隊”最終撤離伊拉克並非美軍作戰行動的終結,甚至只是具有象征性意義,美國還通過各種方式保持在伊拉克的軍事存在,如美國當前在伊拉克建立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擁有1.5萬人的大使館,美軍將在巴格達保留足夠規模的武裝部隊,用以保護美國駐伊使館和人員的安全,而且憑借美國全球超強的軍事投送力量,如果伊拉克局勢需要,周邊美軍隨時可以重新返回伊拉克執行作戰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