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人民日報理論版本周話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3年03月18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廣西桂林市陽朔縣遇龍河風光。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攝

 

編者的話

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並作出全面部署,是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重大創新。正是由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新思想、新部署,所以需要在思想認識和工作方法上進行深入研究探索,真正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本期“本周話題”刊發的幾篇文章,從制度保障、文化支撐、產品供給、消費導向等方面探討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機制,有一定啟發意義。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陳  劍

為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順利推進,黨的十八大報告突出論述和部署了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主要包括: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建立資源環境領域的市場化機制﹔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等。

社會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安排的結果,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制度建設的意義在於:人無完人,不僅要依靠覺悟、自律,而且要依靠完善的體制機制來激勵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加強制度建設,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出一系列部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較高。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還很不完善。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一是環境產權制度不明晰,環境經濟政策體系不完善。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剛剛起步,相關法律制度尚未確立,合法的排污量難以界定。由於環境產權界定不清,利益主體不明,再加上支持資金嚴重不足、補償標准低且缺乏可持續性,生態補償機制還很不完善。二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綜合決策機制不健全,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機制尚未建立。三是環境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監管機制不健全。四是在很多地方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中,生態環保指標所佔比重低,經濟發展指標所佔比重過高,以GDP為主導的發展觀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導致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高、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五是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重視不夠、認識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對環境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的重大意義。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首先,進一步調整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淡化GDP考核,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矚目,最應予以重視。考核制度是轉變觀念、改變行為的指揮棒,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牽引和保障作用。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要的是完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制度,促使領導干部將相關工作落到實處。其次,合理設置管理機構和劃分管理職責,優化行政資源及相應的財政資源配置,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和威脅資源、環境、生態安全的突出問題。第三,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進一步充實完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應更多地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者的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需要對一些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政策和法規進行修訂,制定有利於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經濟政策法規。第四,著眼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盡快建立操作性強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以體現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產品公平分配原則。通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第五,完善生態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制度,促進民間環保組織健康發展。隻有大幅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生態文明建設才會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北京社會主義學院)  

下一頁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本版頭條
· 本周話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