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人民日報理論版本周話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13年03月18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重視培育生態文化

石紅梅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啟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需要重視生態文化的培育。

生態文明建設須重視生態文化培育,是由生態危機的實質決定的。生態危機實質上是文化危機,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發展價值和文化的更新。傳統工業化道路引發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了對立。建設生態文明,要求人們重新審視發展的價值、方式和目的。發展不應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而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既是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深化,也是人類發展文化價值的提升。

生態文明建設須重視生態文化的培育,是由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決定的。生態文明包含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生態行為文明等,內容涉及人對自然的價值判斷、生態道德的約束力、社會生產方式生態化的價值導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把文化理念融入生態戰略和生態主體的實踐等。可見,生態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態文明建設須重視生態文化的培育,是由社會主義的屬性和特征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建設生態文明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重要屬性。恩格斯說,“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觀點”是“荒謬的、反自然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文明的轉型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變革的基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通過培育生態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挖掘生態文明的文化內涵,形成全社會生態價值共識。工業文明時代生態問題的根源在於人為自然立法,以人類為中心的技術理性主導經濟社會生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挖掘生態文明的文化內涵,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和思維定勢,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深刻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共生關系,在全社會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並在實踐中加以落實。

培育生態文明建設主體,提高全民族生態道德素質。生態文明不僅要求實現自然的生態平衡,而且要求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精神平衡。這需要培育新型的政府、個人、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使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堅定的環保理念,實現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科學消費、健康生活。應大力提高全民族生態道德素質,樹立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感,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促使人們自覺投入生態文明建設。文化產業通過提供文化產品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消費觀念與選擇。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生產更多蘊含綠色環保理念的文化產品,並將文化產業發展與低碳經濟模式相融合,借以培養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推廣綠色生活方式,自覺履行人對自然生態的責任和義務。

營造生態文化氛圍,促進生態文明制度和政策的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制度和政策的保障,而生態文化價值理念對相關制度設計具有引領作用,對相關政策落實具有支持作用。應積極營造生態文化氛圍,形成制度建設和政策制定的生態文化導向,從而在發展中統籌考慮生態環境目標和經濟社會目標,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在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引導和支持合力,同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工業化進程。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本版頭條
· 本周話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