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黨建政治

建睿智之言 獻務實之策:生態文明 美麗中國共建共享

2013年03月16日13: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表由宋嵩制作

圖表由宋嵩制作

綠色發展

“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福祉,關乎子孫后代和民族未來。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長沙市市長張劍飛代表

最小程度地影響

最大力度地修復

如果沒有良好的環境,追求發展也就失去了意義。做好環境保護,公眾的環保意識、企業的環保責任、政府的環保決心缺一不可。當前,政府的環保決心尤為重要。如何在發展中使環境得到保護,在保護中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這就需要在理念上有創新,在實踐中見行動。

政府應當繼續加大環保投入,運用科學方法,大力開展環保科研,帶動環保技術提升,支持環保產業發展。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到對環境堅決不破壞,最小程度地影響,最大力度地修復。不僅要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要使人民生活質量逐漸改善。

(本報記者 楊彥 侯琳良)

貴陽市市長李再勇代表

發展與環境並重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實力更強、生態環境更好、幸福指數更高,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包括發展方式轉型、人們觀念轉變、體制機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輿論形成更大范圍的共識與支持,把取得一定成果的城市作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窗口﹔制定差別化的產業政策,結合各省市發展實際給予政策傾斜﹔給予人才保障支持,為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專家學者開辟綠色通道,讓人才能夠留得下﹔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形成中央給力、社會助力、自己使力的良好局面。

(本報記者 汪志球 黃嫻)

河南焦作市市長孫立坤代表

綠色城市建設並不是單純付出

城市轉型發展需要樹立全面的“綠色觀”,構建完整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包括推行綠色生活和消費方式,強化綠色管理和技術支撐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每個城市可以有不同的轉型路徑,如有山水風景和人文底蘊優勢的城市,可將旅游業作為轉型突破口﹔原本依靠資源發展的城市,可在風電裝備、光伏、光電、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方面尋求機遇。實際上,綠色城市建設並不是單純付出,而是實現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雙贏的發展戰略。目前,中國的許多城市開始通過公共財政支出,補貼綠色交通、節能電器及公共綠地的發展,建議實施更多鼓勵性質的綠色節能政策、更為嚴厲的污染管理,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

(本報記者 趙展慧)

雲南大理州州長何華代表

良好生態是持續發展的動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先進持久的生產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大理的發展步伐也在加快。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兩端。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制約性,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同時,生態環境保護也對經濟發展起著先導和倒逼作用,督促各級政府和經濟主體轉變發展方式,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做好優化產業結構與推進節能減排、促進企業增效與節約環保、擴大內需與發展環保生態產業、生產空間布局與滿足生態環境要求等幾個結合,不斷創新技術,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循環發展、綠色發展。

(本報記者 胡洪江 趙婀娜)

下一頁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