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他平日裡儒雅謙和,關鍵時刻,他會施展‘鐵腕’”
2003年7月10日,李克強深入汝南縣宿鴨湖水庫附近被洪水圍困的村庄,看望受災群眾。
與李克強曾經共事的干部回憶,多數時候,他很隨和,沒有一點架子。
李克強對自己的衣食常常不太在意。在河南時,有位干部發現,他穿的羊絨衫胳膊肘處磨爛了,露出了裡面的襯衣。另一次,他的手表壞了,要換個新的,但安排的“預算”不超過200元。而在遼寧時,一位工作人員發現他的腰帶都卷邊了。
河南的很多干部群眾至今還記得他襯衣領子洗得發毛了、皮鞋開口了還在田裡蹚來蹚去的情景。
作為上級,李克強總是平等地跟下級交換意見。遼寧一位干部說,他有口頭語,“你覺得怎麼樣”,“你看行不行?”他從不將自己的思路強加於人,而是通過自己的詳細闡述讓大家形成共識。
河南一位干部甚至覺得,“敢於在他面前表達不同的意見的人,他反而更喜歡”。他還記得,有一次出國考察,李克強想吃西餐,但其他人希望吃中餐,於是大家投票表決。結果多數人選擇中餐,而身為省委書記的李克強也隻能 “服從多數”。
但在另一些問題上,他卻毫不通融。據說,他在主政河南時曾一再聲明,凡是打著他旗號的都不是他親屬。
鄭州市官場大多知道,李克強在河南這麼多年,各級官員從來沒能成功地請他出來吃頓飯。有一次,一位官員去他住處匯報工作,正巧碰上他跟秘書正忙著收拾行李,一問才知道,他的父親去世了,他要趕回安徽老家奔喪。李克強當場跟這位官員“約法三章”:這個消息不能告訴任何人﹔什麼東西都不能送﹔誰都不能去追悼現場。
至於干部提拔問題,官員們說,“跑官也沒用,踏實工作才有機會提拔。”
相比於生活中的隨和,在重大決策時,李克強往往堅定不移。從主政河南,到主政遼寧,再到進入中央,他的思路不止一次面臨反對的聲音:農業大省該不該將工業化排首位?一個還沒有走出老工業衰頹困境的省份要不要投入那麼多錢去搞棚改?控制艾滋病疫情,有沒有必要投入那麼多人力財力?……
但幾乎所有與他共事過的人都知道,隻要是他看准的事,一定會堅定不移、不遺余力地往前推進。
另一位河南官員則回憶說:“別看他平日裡儒雅謙和,關鍵時刻,他會施展‘鐵腕’。”2003年,黃河蘭考段決堤,時任省委書記的李克強從北京緊急趕回河南,到現場發現情勢嚴重后,他當機立斷,重新任命搶險總指揮,同時緊急協調部隊參與救災。
現場工作人員回憶,當時,現場真是千軍萬馬,有軍隊、公安、消防,還有地方民兵,協調起來十分復雜,但李克強的決策始終當機立斷、條理清晰。
一位參與搶險的官員記得,一開始,現場運來一些堵決口的麻袋,質量不合格,往決口一倒,袋子就爛了,根本堵不住。他馬上給李克強打電話匯報說,有人在“發國難財”。
李克強“非常震怒”。他立刻通知政法委書記、省紀委書記連夜趕到,通宵研究問題,第二天就拿出了處理意見,對違法違紀的干部現場作出處理。
這位官員透露,那次黃河決堤搶險,共有20多名干部被現場處理。李克強甚至專門派出一位組織部副部長、一位紀委副書記、一位政法委副書記駐守現場,“誰該處理?誰該提拔?現場拿出意見”。
他事后回憶說,時年48歲的李克強所表現出的應急能力和掌控能力,“給整個河南官場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克強為人寬厚,但行事毫不含糊,大刀闊斧﹔他隨和,卻意志堅定﹔他低調,大學同學陶景洲曾注意到一個細節,大學時拍集體照,李克強幾乎總是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邊上。但正如他的另一個同學何勤華所言:“他外表溫和中庸,但內心有一番雄心壯志。”
眼下,57歲的李克強站到了中國這艘經濟巨輪的舵盤前,目光堅毅。幾個月前,他為十八大所作的輔導報告的聲音仿佛重新回響在國人耳邊:“發展必須轉變,轉變必須改革,改革未有窮期。”(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