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特稿:解讀李克強
2013年03月15日10:58   來源:中國僑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他給農耕意識根深蒂固的河南帶來一陣風,讓大家開眼看工業、看城市”

李克強於2003年8月8日在新鄉調研。圖為李克強在原陽縣橋北鄉馬庄村與村民親切交談。

如果再往前翻閱李克強的履歷就會發現,在他主政地方期間,就頗為成功地扭轉了兩個地方大省的行進方向。

河南的一些官員至今還津津樂道於李克強帶來的“顛覆性”轉變。1998年6月,時年43歲的李克強從團中央第一書記調任河南當選省長時,河南還是一個農耕意識根深蒂固的農業大省,擁有極其龐大的農村人口。

據說,李克強到河南不久,一位當地官員好心建議他在河南要先抓農業,以顯示自己“了解省情”。事實上,在他之前的很多領導,工作的重中之重都是農業。

但李克強的回應是:“我就是要改變這種就農業論農業的思路。”

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期間,李克強便發表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文中開宗明義:“迄今為止,世界上眾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表明,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實現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演化,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因此,一個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首先必須實行工業化。”

該論文將鄉鎮企業現象放到中國從農業國邁向現代工業國的歷史大進程中加以考察。在冷靜的學理論述背后,李克強痛感造成農村貧困、農民貧窮和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也痛感農村長期被排斥在工業化進程之外。

他尖銳地指出:“如果說這種工業的方式在工業增長方面是成功的話,那麼在帶動農村經濟的變革和國民經濟的整體改造方面卻是失敗的。”他當時建議要鬆動戶口政策、改革土地產權體制,認為“現有土地關系下農業經營的規模不經濟問題遲早要得到解決”。

某種意義上,李克強在河南的主政思路,正是他早年這些理念的實際操練和進一步深化。而這套思路,在“農本意識”根深蒂固的河南,不啻於引發了一場“政壇沖擊波”。

2003年,已擔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李克強要為河南制定一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在這份綱要中,用了這樣一句全新的表述:“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時間,爭議四起。

一位持反對意見的領導干部曾當面向李克強質疑,中央把“三農”放在重中之重,河南又是個農業大省,歷來就把“三農”放在首位,現在放到第三位,“上不符合中央精神,下不符合河南省情!”

李克強想了足有一分鐘,回答說:“我們把工業化、城鎮化放在前面,不等於削弱農業、忽視農民和農村,恰恰相反,是要用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這和中央重視‘三農’問題是一致的。”隨后,他花了40分鐘的時間,詳細解釋了自己的觀點。

反對者繼續質疑:“那為什麼不直接說‘加快三化’?”

李克強說:“‘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這兩句話不能變,因為‘農業現代化’必須要有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動,否則不可能實現。”

今天,河南的干部普遍已經意識到,李克強當時並非不重視農業,但他相信,農民守著一畝二分地,不可能真正實現富裕。他在不同場合反復闡述他的思想:要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農業的基礎要鞏固、要提升,就必須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而要做到這一切,隻有靠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在他看來,隻有通過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才能“化”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化”農民為市民,“化”農業文明為工業文明,“化”鄉村社會為城市社會。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李克強“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抓小麥生產從市場需求入手,針對國際市場的需求,培育新品種,發展速凍食品、肉食品等食品加工企業,並且組織設計了谷朊粉、燃料乙醇等幾十個品種的小麥綜合利用產業鏈,使小麥深加工的附加值大幅度提高,一整套“組合拳”被河南人稱為“小麥經濟”。

而他十八大后在多個公開場合一再倡導的“新型城鎮化”理念,也早在這裡預演並初步成型。在中共十六大明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之前,李克強在2000年底就率先拋出了“區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三頭並進”的思路,提出了以鄭州為中心、包含周邊幾個城市在內的“中原城市群”構想。2003年,李克強又進一步明確要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建設大鄭州,真正發揮中心城市的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

當時有反對意見說:“城市大了,怕不好解決就業。”

李克強回應說:要先搞清楚究竟是市長提供了就業、給了市民飯碗,還是就業繁榮了城市、然后養活了市長。

一些沒被納入“城市群”的城市擔憂會否遭邊緣化。李克強回應說:“就是不能搞平均主義,就是要走不平衡戰略,要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中心城市。”

這期間,鄭東新區的拔地而起,無疑被視作他的一個“大手筆”。

河南省會鄭州,中心城區規模偏小,又被隴海、京廣鐵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間大受制約。在李克強看來,在全國的經濟大版圖中,這個人口過億大省的省會城市定位,應該是成為“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是河南省為這個國家打造“中原經濟隆起帶”上的“龍頭”。

這就意味著鄭州必須拓展新的空間。據媒體報道,早在2000年李克強就至少三次向鄭州市“喊話”,要求鄭州規劃新區,拉大城市框架,加快人口集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此時,正逢107國道東邊一個老軍民合用機場剛剛搬遷,市裡拿出了一份佔地不足5平方公裡的規劃方案,打算籌劃一個面向港澳地區招商引資的商貿城,叫“港澳新城”。不過,這份規劃還沒匯報完就被李克強打斷了。幾個月后,鄭州市領導拿著修改過的方案又一次匯報,結果才說了幾分鐘,就再一次被打斷。

“不用匯報了,”李克強說,“你們思想再解放一點,通過建設部聘請國際上最有名的規劃公司來幫你們規劃,規劃大一點。”

幾個月后,由33名國內知名專家組成的方案評選團投票選中了日本規劃名家黑川紀章的方案。新規劃中鄭東新區的面積達到150平方公裡,甚至比老城區的面積還大了10平方公裡。

知情人士透露,為了推進新城建設,李克強甚至動手調整了鄭州市的領導班子,以帶動思想解放。同時,為了避免換一屆領導就換一種思路,他將新區規劃交由人大通過,以法律的形式,保証“一張藍圖繪到底”。

10年后的今天,鄭州東部這片曾經隻能養魚耕田的土地上,已經建起一座“值得被寫入教科書”的國際新城。截至2012年11月底,42家全球500強企業和56家國內500強企業已在新區設立公司或分支機構。

同時,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近100個自然村的10萬農民從此徹底離開了原先的農耕生活,變成市民,住進了安置社區,一些村子還將預留地和一部分資產作價成立了股份制公司,股權量化到每個村民,讓他們享有土地開發收益,這些中原大地的農民第一次有了財產性收入。

在今年1月給河南方面的批示中,李克強希望河南“繼續打造好鄭東新區這個上億人口大省推進城鎮化的樣本,為探索走出符合國情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創造經驗”。

有人說,人口多、農業重、底子薄的河南省,就相當於一個“微縮的中國”,而初步施展理政能力的李克強,給這片土地帶來了顯而易見的改變。曾經以農業大省自居的“鄉土河南”,已經向“城市河南”闊步前進。2012年,河南城鎮化率達到42.4%,比1998年李克強赴任省長時的20.8%翻了一番,平均每年有100多萬農民變為市民。

連曾被人擔心受到“輕視”的農業,也得到了同步的高速發展。2012年,河南糧食實現“9連增”,總產量再一次突破歷史新高。

如今的河南人既可以得意地說“全國每10個湯圓有6個、每10個水餃有4個在河南生產”,也可以半開玩笑地宣稱“iPhone 5是河南的土特產”,因為全世界iPhone系列手機70%都在鄭州組裝,隨后直接行銷全球。

這樣的變化發生在這塊農業情結、農耕意識深厚的土地,不能不說得益於當年那位北京來的年輕省長,“給農耕意識根深蒂固的河南帶來一陣風,讓大家開眼看工業、看城市。”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