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遼寧受益最大的是思想,讓‘內陸人’有了面向大海的開放意識”
2005年11月3日,李克強在撫順看望棚改居民。
如果說,李克強主政河南時將工業意識注入一個農業大省,那麼此后兩年多,他在主政遼寧期間,也徹底扭轉了遼寧人對自己的認知,為那裡植入了“海洋意識”。
2003年,中共中央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2004年12月,李克強被派往遼寧出任省委書記。外界普遍相信,將這個老工業省份重振雄風的關鍵幾年交到李克強手上,既是對他的考驗,也是對他的信任。
據知情人透露,赴任之前,李克強就在廣泛收集資料,研究遼寧。而到遼寧后,他密集調研,“幾乎一天就要走訪一座城市”。當地干部群眾回憶,李克強調研時,包裡總裝著一張遼寧地圖,在車裡就跟干部談話,研究遼寧的發展思路。
這個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的省份,曾經誕生了中國第一架殲擊機,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據遼寧人自己統計,有200個新中國的“第一”誕生在遼寧。
但改革開放后,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全國第一家破產企業也出現在這裡。
計劃經濟時代在遼寧人的意識裡種下了深深的工業情結。直到市場經濟時代,他們探索的主題依然是:遼寧這個“工業大省”的前路該怎麼走?
但新來的省委書記不這麼想,他說出了一個連遼寧人自己也為之一震的觀點:“我們是‘沿海省份’!”
可不是嗎?遼寧陸地海岸線全長2290公裡,佔全國的12%。遼寧14個城市中有6個在海邊,全省三分之二的面積在離海100公裡以內。但過去幾十年,無論是電力網架,還是交通布局,遼寧始終以一種內向的姿勢尋求發展。
當地一位官員介紹,遼寧過去也曾提出過發展“海洋經濟”,但那都局限於海洋捕撈、海洋養殖等簡單、原始的思路。李克強到遼寧上任時,沿海到處是荒灘,除了少數幾個港口,幾乎沒什麼像樣的產業。那些海岸線千百年來靜靜地躺在那裡,還從未有人思考在此進行系統的大的產業布局。
李克強敏銳地意識到,按世界通行的經濟區域理論,距海岸線100公裡以內的地區都屬於沿海地區,全世界經濟總量的60%集中在這條黃金帶上,80%的特大城市也集中在這條黃金帶上。而遼寧擁有宜港岸線1000多公裡,適於發展大型臨港工業的荒灘和廢棄鹽田2000多平方公裡。
為此,他號召全省要“轉身向海”。
順著海岸線,他細細地走了一圈,幾乎每到一處都興奮不已,當地干部回憶,好幾次,他看得連飯都顧不上吃。
在大連,他圈中了一座叫長興島的孤島,開發臨港工業區。
在錦州,他告訴那裡的人們,在孫中山的建國大綱中,錦州灣可以建設成億噸大港。
在營口,他考察一塊廢棄的鹽灘,車不進去,他就帶人走進去,走得滿腳是泥,褲子上也全是泥。他們站到一處高地上,四下環顧著那塊2.4平方公裡的荒廢之地,討論著開發計劃。
當時的市委領導大著膽子提出,如果有5個億的資金,自己能搞個20平方公裡的產學研區。結果李克強搖了搖頭:“我給你50億。”他當場提出,營口應該照著天津濱海新區的規模來規劃建設,兩個新區要隔海相望、並駕齊驅。
5年后的2010年,已經是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前往遼寧視察時,營口曾經的灘涂地上,一座現代化的新城、一個大規模的產業基地已經蔚然成形。
從最初的“三點一線”,到后來擴展為“五點一線”,再到后來的“沿海經濟帶”,如今,遼寧沿海被一條長達1400多公裡的濱海公路連接起來,集聚了幾十個產業集群和數十個重點工業園區。
2009年7月,遼寧沿海作為整體開發區域被納入國家戰略,這片土地被賦予了打造成中國沿海地區新經濟增長極的全新戰略定位。
近幾年,遼寧經濟年均增長超過12%,全省大約有一半以上的生產總值來自沿海,固定資產投資60%以上來自沿海,實際利用外資接近70%來自沿海。
連內陸腹地區域的發展,也形成了面向大海的新態勢。沿海經濟帶,以沈陽為中心、150公裡為半徑內的城市群所構建的“區域經濟共同體”,以及“突破遼西北”戰略,曾經輝煌的老工業基地,在三大發展戰略中逐漸走出衰頹。
一位遼寧省級領導評價說:“他(李克強)讓遼寧受益最大的就是思想,讓‘內陸人’有了面向大海的開放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