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5日08: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錢學森之問”怎樣破題
李培根
近日,習近平同志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改善人才發展環境。這其中,教育肩負著特殊的責任。“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其中包括錢學森所希望的“杰出人才”﹔“中國夢”的實現,也體現在公民的自由發展上,那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得不承認,盡管我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適應國家快速發展以及時代需要。所培養的學生總體上創新能力還不強,杰出人才還很匱乏。我國發表科學論文數量躋身世界第二,但是原創性、突破性成果仍然鳳毛麟角,“錢學森之問”亟待破題。到國外大學考察,常常聽到對中國學生的評價是,缺少懷疑精神和創新意識。
面對這些問題,盡管廣大教育工作者盡了很大努力,一些大學也一直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但似乎仍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究其原因,在於我們的改革多是停留在技術層面。今后的教育改革,可能需要重新審視國家層面的教育理念。
教育如何因應時代要求、適應國家需要、順應人民期待?就是要更多地從人的意義上理解教育,而非工具意義上。具體而言就是讓學生自由發展,更好地讓學生“成人”,成為他自己。長期以來,我們自覺不自覺地從工具的意義上理解教育,總是想把學生培養成受過專業訓練的、具有特定思維模式的工具,於是形成了批量生產的教育模式。
所有人都贊同教育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創新需要懷疑精神,而懷疑精神需要自由的氛圍。“讓學生自由發展”理應成為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
著眼未來發展,應該更多地強調“以人為本”,讓教育看見“人”。把“讓學生自由發展”與“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國家教育理念,更符合馬克思主義,更體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更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