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分享城鎮化利益的政策底線
主持人: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大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在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保護好農民的利益?
黨國英:過去的城鎮化過程確有一些犧牲農民利益的地方。農民如何分享新型城鎮化利益,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政策底線。
第一條政策底線是“居者有其屋”。要堅定不移地調控房價。隻要房價穩定下來,就不會再有人把住房當作投機對象。房價下跌到合理水平,進城農民中的高收入階層可以購買商品房,中低收入階層可利用廉租房,實現城市定居的願望。
第二條政策底線是尊重農民遷徙意願。要解決制止強制征地、強制拆遷的錯誤行為。除非出於重大公共利益(如國防和公眾安全等)的需要,其他不重要的公共利益要求以及商業用地要求,必須征得農民同意,並按照協商價格給農民補償,方可進行相關交易。所以,在涉及佔地、拆房這類問題上,要講大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資源配置效率當然要講,但要承認歷史形成的事實。
第三條政策底線是尊重農民土地財產權。中國法權上的集體所有制是“共同共有產權”,而經濟研究表明,農業生產適合採用“按份共有產權”或“私有產權”。按照這個要求,我們要實行多元化的土地產權制度,將農業生產用地歸於農民或農民按“按份共有”原則組織起來的合作社,將少量土地作為“公地”,按“共同共有”原則歸集體或社區所有,而宅基地則完全歸農民所有。目前可盡快採取的措施,是落實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確立農民對耕地的無限期承包權。這種改革可以讓農民增強土地財產權意識,拒絕非法奪地。
隻要上述底線得以確立,我國的城鎮化就不會過分傷及農民利益。
主持人:有人擔心,進一步推動城鎮化,會突破耕地保護紅線,您怎麼認識這一問題?
黨國英:合理的城鎮化不僅不會突破耕地保護紅線,反而還有利於保護耕地。我國城市的經濟密度僅為日本的十分之一,土地浪費嚴重。農村地區的非農用地規模也很大,所以,合理規劃城市用地,其實有利於保護耕地。例如,農村區域的建設用地有18萬平方公裡左右,如果逐步地使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市,農村復墾1億畝土地也不是難事。國家已經採取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等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說是有成績的。但因為還有一些政策缺陷,完成保護耕地的任務並不樂觀。一個可考慮的政策,是建立農業保護區制度,取代目前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以加強農地保護。中央政府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在建立農業保護區的前提下,擴大土地使用的自主權。地方政府則應進一步明晰土地產權,確保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當前推進城鎮化面臨的重點與難點
主持人:李克強同志指出,推進城鎮化,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很多,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一些重大問題,目前城鎮化改革存在哪些難題?
李鐵:難題有一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探討:
1、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面臨來自城市利益群體的壓力。我們看到了,隻要一提城鎮化,大家都歡呼雀躍,都在進行研究,但是一碰到實質的問題就可能左右為難,比如異地高考,就有兩種觀點,城裡人說“你憑什麼到我這裡來?”農民說“你憑什麼不讓我進去?”結果就是使得異地高考慎之又慎。所以,利益群體擔心公共服務的分攤是一個最大的難點。
2、土地管理制度面臨城鎮基礎設施資金來源的壓力。大家都在提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農村集體土地同權等,可是我們現在面臨更大的難點,是土地出讓金政策的改革,到底怎麼來進行?我們討論到農村,就是要改,就是要解決農民的利益補償,集體土地征收增加十倍,這也是杯水車薪。但是,真正的改革能不能進行下去,面臨著城市稅收的壓力。我們提出了“房地產稅”,可是房地產稅的征收難度暫不講,單看重慶、上海的征收額度才一兩個億,能解決我們現在嗷嗷待哺的城市居民的需求嗎?在這個問題上,如果城市建設的資金來源不解決,相應的改革就面臨著很大壓力。
3、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改善農民工公共服務水平面臨著企業成本增加的壓力。我們知道,農民工進城一定要完善社保。可是,我們還得知道,中國有兩個低成本,分別是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社保就是勞動力成本的一個因素。現在廣東的社保率是67%,全國平均是百分之十幾。核心障礙是企業不願意繳。因為企業要繳了,成本就加大,而政府也不願意監管,如果逼著企業繳了,企業就不到這裡來投資了,招商引資的政績就會大大下降。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怎麼樣才能提高社保水平,使農民工真正納入城市的公共服務體系?這也是一大難點。
像這樣的難題還有很多。總而言之,研究中國的城鎮化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歷史地回顧,並且客觀地分析利和弊﹔二是對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制度問題要有清晰的描述,對制度演化的過程、結果、規律要有清晰地認識﹔三是對未來進一步推進城市化所面臨的各種症結,各種障礙和困境,要有充分而清晰的判斷。
主題延伸
國外不同時期幾種典型的城鎮化模式
●英國:城市與農村變革同步推進
從18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中期近100年,英國城市人口比例從20%提高到51%,從而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高度城市化國家。1760年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后,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化設備的出現推進了農業技術革命,促進了英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英國農村出現了大批剩余勞動力並向城市轉移,城市化進程由此加快。
●美國:低密度蔓延式擴展
美國的城市化起步於19世紀30年代,到1920年時城鎮化水平已達到51.2%。20世紀40年代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汽車的普及,許多城市人口移居到郊區,城市空間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低密度的蔓延式擴展降低了人口密度,促進了城市與郊區、鄉村之間發展差距的縮小。
●拉美:缺乏產業支撐的過度城市化
拉美地區的國家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城市的人口每10年就翻一番。而城市的產業,缺乏吸納這些人口的能力,造成了城市居民的貧困化,被學者稱為“過度城市化”。
●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城鄉交錯發展
上世紀50年代以后,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選擇“出口導向”發展戰略,迅速推進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心城市的空間范圍迅速擴張,在城市邊緣出現了規模龐大的城鄉交錯地帶,出現了大量“似城非城,似鄉非鄉”的“灰色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