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漢代敘事詩獨立品格的確立。《詩經》時代的詩歌是主張溫柔敦厚的、和諧中庸的,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漢代,敘事詩的文學性開始增強,雅俗交融。一方面下層民眾本來對源自於他們身邊的耳熟能詳的俗樂就萬分喜歡,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由於盛世情結,滋生了他們享樂的心態,表現為對世俗音樂的喜歡,甚至於在朝廷郊祭天地諸祠的音樂都用新聲俗樂,於是雅樂傳統式微。東漢時,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宗法、禮制的束縛,人的個性得以極大地張揚。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表現得更突出與真切,這種“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創作貫穿於漢代敘事詩歌中。東漢政治的黑暗,使得原先的價值觀念衰退。新的穩定的社會價值尚未建立起來之前,在動蕩的轉捩之際,詩人產生了強烈的失望與挫敗感。時代的苦悶,造成東漢詩人普遍的感傷。人生的意義在他們內心中不能不發生動搖。政治氣息更稀薄,卻促成了文學獨立品格的確立。詩中積極的、現實的因素在於,它突破了兩漢儒學正統意識形態的束縛,突出了世俗感性生命的欲求,同時在藝術觀念上突出情的地位,使文人詩歌創作打破了兩漢的沉寂。文人詩歌側重於個體對社會歷史的觀察和思考,其思想內涵更接近文人個體與時代政治的關系,其人生思考的意義更深刻一些。
漢代敘事詩是繼《詩經》之后,中國古代詩歌的又一次高峰。至此,中國詩歌由抒情漸次走向敘事。漢代敘事詩在承繼《詩經》抒情性的同時,敘事的特征凸顯。敘事詩在漢代的轉捩與發展,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它拓展了詩歌的視域,完備了詩歌的范式。漢代敘事詩是中國敘事詩史的第一個高潮,直接影響建安時期的現實主義詩風,乃至六朝“擬樂府”詩作和唐代的“新樂府”運動。漢代敘事詩的轉捩與發展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