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國學漫談:漢代敘事詩的轉捩
李鴻雁
2013年03月04日15:47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第二,漢代敘事詩的敘述視域悄然拓展。漢代的繁盛與富足,使得敘事詩內容更為豐富多彩。遼闊的疆域,華美的宮殿,繁華的都市,豐富的物產,享樂的貴族,失意的文人,仗劍的游子,貧苦的農人,採桑的婦女,賣酒的歌女,無不入詩。漢代以來儒家的道德理想,一直被詩人推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建功立業的使命感、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就感,成為詩人的人生追求。東漢以來,社會政治的衰敗和經學意識形態的衰落,使老庄漸盛,這不能不對詩人產生重大影響。老庄學說歷來是中國詩人特有的人生庇護和心靈依歸,是儒家的正統價值潰敗之后,詩人內心的精神支撐。道家的人生闡釋與精神自由的哲理,給予了詩人獨立而深長的心靈啟示。借助於道家,詩人們開始滋養與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於是,拒仕、耕作、採藥、桑園、突破等級界限等,成為了詩人安貧樂道、獨守心靈的立身良藥,也成為了漢代敘事詩的重要母題。漢代敘事詩的題材范圍空前擴展,也使得道路敘事成為可能。漢代京都的繁華,使得人流如織、達官雲集,華服彩車在擁擠的路上,常會發生《相逢行》的故事﹔而《上山採蘼蕪》中棄婦與故夫的道路邂逅,也時有發生﹔《秋胡行》中,秋胡與妻子相遇於道路,羅敷與使君也偶遇於道路。這種道路敘事無疑拓展了后世的題材。使得漢代敘事詩出現了迥異與《詩經》時代的風貌,並對后世敘事詩的題材產生悠長的影響。

第三,漢代敘事詩的敘述視角和敘述立場的變異。漢代敘事詩講述的是身邊的故事,摒棄了《詩經》時代的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大多採用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的立場進行敘述。這種無視角限制的第三人稱敘述,給了詩人無盡的自由,他可以了解過去、把握當下、預知未來。《詩經》是平靜講述,零度情感。漢代敘事詩則站在人民的角度,書寫人民性。這些詩歌是弱者的勝利,是小人物的狂歡。《陌上桑》中,有權有勢的使君看中了美麗的採桑女羅敷。這讓我們甚至都可以想象羅敷的悲慘結局。然而,讓我們始料未及的是,羅敷竟然以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霸道的使君。這是弱者對強者的不滿與抗議,這是小人物的勝利與狂歡。這也是人民的無奈與無助情境下的紓解,是底層人民最美好的希望與期許。這樣的敘述立場遍布在漢代敘事詩中,成為一種經典的存在。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