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黨建政治

王先明:中國農村發展理論的百年探索

王先明

2013年02月07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年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發展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期。
  圖片來源:人民圖片
  制圖:張芳曼

歷史沉積的思想成果富含著人類走向成功的真知灼見。中國百年歷史進程中關於農村發展理論的探索,雖然許多論題在物換星移中褪去了時代色彩,但也有一些論題的思想魅力至今猶存。

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這已經是連續發布的第十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表明了我們黨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國農村的結構性變革始於20世紀初。在百年來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農村社會變遷始終是我國歷史變遷的主體內容。在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今天,如何解決“三農”問題依然遭遇一些困境。“三農”問題雖是一個現實問題,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歷史問題,有著近代以來自身形成、發展和演變的基本線索。將當代“三農”問題置於百年來的歷史進程中加以審視,分析中國農村發展理論的百年探索和爭論,有利於厘清“三農”問題形成、發展的深層致因和演變趨向。

何以立國—

20世紀初的關注

鴉片戰爭后,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態勢中,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終被“重商”政策所替代。“商本”替代“農本”的歷史趨勢在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歷史進程中被反復強化,幾乎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然而,到了20世紀初,“重農”思潮開始復蘇,使得“農業立國”還是“工商立國”成為朝野各界爭論的一個焦點。

“農業立國”還是“工商立國”爭論的興起,與“工商立國”的現實困境相關。從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時期逐漸形成的“工商立國”思潮,到了20世紀初已將近半個世紀,雖然歷經大量社會實踐,然而其“富國強兵”目標的實現仍遙遙無期。中華民國成立后,國內局勢的變化也未給“工商立國”提供更大空間。特別是1916年袁世凱死后,軍閥混戰,局勢動蕩,民不聊生。現實的困境必然引起理論上的反思,“農業立國”論因此獲得了更多的社會回應。不過,20世紀初的立國之爭並沒有在理論上進行充分闡釋,關於“農業立國”的論說更多是圍繞具體農業問題展開的,較少從時代高度和發展遠見上立論。

下一頁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