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天定 攝
編者按:剛剛發布的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河南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現代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那麼,創新農業經營機制體制,其關鍵何在?又如何落實?
創新農業經營體制不是要脫離現代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記者:剛剛發布的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成為亮點。那麼,在糧食生產“九連增”,農民增收“九連快”,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更大進展的時期,中央聚焦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有哪些現實新意和發展深意呢?
張冬平:在2007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對現代農業的定義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產業體系、現代經營要素。從現代農業建設的實踐中,現代農民是關鍵,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體,而現代農業經營形式是核心,是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手段,不同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對農業科技的有效需求和建立產業體系的願望具有顯著的差異。
農村改革初期,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替代了自1962年開始實行的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業生產制度,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既堅持土地集體所有, 從根本上避免因為土地私有而導致農村出現兩極分化和貧富懸殊,又賦予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和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農業雙層經營體制的實施,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狀況,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成為農業的基本經營制度。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城市和企業用工制度的改革和開放,大批農業青壯年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給農業家庭經營體制造成巨大沖擊,給農業的持續發展帶來許多新的挑戰。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快速變革,面對變化多端的市場,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經營體制創新顯得明顯不足,農業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日漸突出,農業面臨挑戰更加嚴峻﹔另一方面,因為戶籍制度的約束,農業勞動力轉移實質是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漂移,在農業和工業之間游走,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並沒有使農業經營的家庭數量明顯下降,農業經營規模幾乎沒有擴大,更多地是呈現農業家庭經營的兼業化、副業化、勞動力老齡化趨勢,農業生產的勞動投入越來越少。我省每畝小麥生產投工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25個標准工日,減少到目前的3個標准工日。農民家庭經營的收入比重在農民家庭收入的比重越來越低,農戶對農業科技利用和對農業投資的缺乏利益驅動。同時,由於農業雙層經營體制主要是強調發揮家庭經營的積極性,對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重視不夠,大部分地區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導致集體經濟的統一服務功能弱化並逐漸喪失,小規模的家庭經營體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