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結構
從城鎮化的政策方針來看,中國不斷調整,與時俱進,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因此,中國城鎮化之路的獨特性可以概括為:具有不斷創造性,例如農村工業、鄉鎮企業,城市非正規就業,開始進行公共服務均等化;避免了大規模的貧民窟;人力資本投資,基本可以安居樂業,“樂業”目前基本實現,“安居”尚有不足;因而,形成了從二元到三元結構、再到四元結構,為此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依靠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共同破解四元結構。
從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結構來看,繼續推進工業化就是要使工業化繼續成為城鎮化的核心推動力,使工業化能夠“武裝”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發展,使工業和農業相互協調、共贏發展。這既包括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也包括發展農村鄉鎮企業,將鄉鎮企業導向規范的工業園鎮,走上產業集群化道路,從而化解鄉鎮企業資本缺乏與技術不足、分布過散與配套設施不全等問題,產生產業集群效應。推動信息化就是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使信息化成為推動工業化升級的核心力量,並為城鎮化中城鄉治理和社會管理提供信息平台。特別是,除了建設信息技術、信息基礎設施等促進工業、農業、服務業外,還需充分利用信息化改造經濟與社會、城鎮與鄉村各個方面,在引領工業化的同時,也要促進城鄉治理和社會管理信息化,加速提高人們的生活設施、生活質量,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盡早實現跨越式發展。農業現代化就是要通過工業化和信息化改造傳統農業,促進農業的現代化轉型,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進一步“擠出”農業剩余勞動力,為工業服務業和城鎮化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蓄水池”。
簡而言之,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結構,就是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並在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的基礎上,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相互協調發展。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結構落實在城鎮化相關政策上,就是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民工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農業現代化是指一系列農業基要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即現代農業要素不斷增加。這要求國家和社會對現代農業要素不斷強化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不斷推進農業生產組織化、專業化、產業化、差異化和高附加值化。
農村工業化就是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並進一步促進鄉鎮企業集聚化。既要提升鄉鎮企業運營水平,促進生產服務特色化、綠色化、高效化,為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更多的有效就業崗位,緩解城市壓力,也要通過不斷促進要素集聚,從“隊(村)—社/鄉—鎮”不斷走上產業集群化道路,集中提供政府公共服務、金融保險和物流等社會服務,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農民工市民化就是使城鎮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能夠真正“樂業”又“安居”,平等享有公共服務,在勞動報酬、勞動時間、節假日安排和工作條件等方面享有同等權利。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1%;與此同時,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卻隻有35%。穩步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就需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避免大規模貧民窟的出現,逐步改變城鎮內部的二元結構。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就需要繼續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國情、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城鄉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趨同。城鄉居民在收入、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巨大。大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需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強社會建設、加大社會投入、改善社會管理, 使他們能夠真正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
小 結
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城鎮化道路,它經歷了“二元”結構轉向“三元”結構,“三元”結構轉向“四元”結構,並最終由“四元”結構轉向“一元”結構。隻有通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來破解四元經濟社會結構難題。
中國已經開創出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城鎮化新路,它是中國社會主義優勢的集中體現,未來數十年,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將更加協調、更加同步,中國將迅速由城鄉四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變,這將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實現奠定決定性的基礎。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教授)
思想碰撞
政府主導的城鎮化是無法搞下去的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城市化的問題上,一方面需要加快城市化,另一方面有兩個效率問題相當嚴重的。一個就是城市化本身的效率。大量投資、城市擴容為主要內容的低效率的城市化,是無法持續的。另外一個低效率就是政府主導的用大量的土地投入和土地抵押的資金投入支撐的城市化,就是攤大餅,擴大城市的規模,而建立起來的城市營運效率很低。北京就是一個例子,各種各樣,從政治到經濟各種各樣的機關、企業等,很不專業化地堆在一個城市裡面,變成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半徑都非常的長,堵車、污染都變成很難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城市的運營效率變得很低。它的體制原因是什麼?首先,就是農民的土地產權問題。第二個問題需要解決我們政府功能問題。為什麼是一個政府主導的城市化?城市從世界各國的發展,這個城市是從“市”來的,但是中國的傳統這個城市是從“城”來的。於是,它這個政府主導的城市化就會造成許多的問題。
新型城鎮化強調尊重市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新型城鎮化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制度下推進的城鎮化,與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主導的城鎮化不同。新型城鎮化強調尊重市場,尊重農民的產權、自由遷徙權、自由擇業權、自由交易權,強調在公平競爭下讓人口和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政府隻在城鎮規劃、公共服務、秩序維護等方面發揮作用,將城鎮建設、產業發展等主要交給市場。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一般是先有“市”后有“城”,而不是相反。在有了農業剩余后,人們拿出部分產品到市場交易,隨著市場交易的繁榮,有一部分人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業等。他們選擇有利於交易的地方集中居住,就有了早期的“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之所以取得了比改革開放前大得多的成就,原因就在於改革開放后市場化得到了快速推進。但是中國目前的城鎮化仍然滯后於自身的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國際平均水平,原因也在於我國的市場化還沒有得到應有的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