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胡鞍鋼:中國特色城鎮化新在何處——“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結構”
胡鞍鋼
2013年02月06日14:22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從二元結構到四元結構

  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城鎮化道路,它大大地不同於發達國家走過的城市化道路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歷的城市化道路。

  首先,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城鎮化與經濟社會轉型之路,即經歷了從二元結構(1949-1977年)、到三元結構(1978-1991年)、再到四元結構(1992年至今)的歷史軌跡。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農村地區工業化興起,使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業產業,先是離土不離鄉、就地轉移到鄉鎮企業,在農村地區形成農業與鄉鎮企業並存的二元結構;加上城鎮部門,構成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的經濟社會三元結構。在90年代下半期,鄉鎮企業就業飽和並有所下降,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從鄉村遷往城鎮地區、甚至跨地區遷往其他地區主要從事非正規就業,又在城鎮地區形成正規就業與非正規就業(還包括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等)並存的二元結構,與農村農業和鄉鎮企業,構成中國經濟社會所獨有的四元結構。

  其次,中國城鎮化的規模和速度都是歷史罕見的。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國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達2.61億,佔全國總人口的近20%,這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84%、日本總人口的2倍。這一時期中國城市化的速度也是世界罕見的,英國、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大致經歷了100年、60年和65年實現了從20%到50%的跨越,而中國則僅花了30年;德國和巴西分別從36%左右水平提高到50%分別使用了29年和14年;而中國則僅僅使用了11年。

  再次,與其他發展中大國城鎮化過程大為不同的是,中國避免了其他發展中國家所出現的大規模城市貧民窟。聯合國人類居住署將貧民窟定義為:以低標准和貧窮為基本特征之高密度人口聚居區。當大量人口從農村聚集到城市時,佔據了無人的空地,在上面蓋住宅,並配套建起簡易的市政基礎設施,包括馬路、下水道、供水供電線路等。印度1990年貧民窟人口達1.3億,到2001年升至1.58億,在2005年略降至1.1億,規模依然龐大。根據聯合國數據顯示,2007年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城市貧民窟人口比重分別達到28%、14.4%和23.5%。雖然按照該數據,中國的城市貧民窟人口比例達31%,但中國與印度、拉美的貧民窟還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由於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城鎮貧困人口和非正規就業人口的基本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將得到保障。這是中國與其他國家不同之所在。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胡鞍鋼專欄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