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應對:反戰但絕不懼戰,求和但絕不苟和
林宏宇
2013年02月06日13:45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題:中國安全環境與和平崛起策論

◆當前中國國家安全環境是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惡劣的時期,我們面臨空前的外部壓力,甚至是戰爭的挑舋

◆和平不是想當然的,和平隻留給有准備的國家。我們要看清美國的戰略圖謀,審慎處理好對美關系,做好必要准備,反戰但絕不懼戰

◆打破日本的戰略誤判和錯覺,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決不退讓,求和但絕不苟和

2012年以來,我國國家安全形勢空前嚴峻,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中菲“黃岩島之爭”尚未平息,中日“釣魚島爭端”又進一步加劇;美國國會高票通過國防授權法案,高調表明美日安保適用釣魚島。早已習慣於和平環境的中國人突然感到戰爭幽靈的迫近,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似乎突然面臨空前的戰爭壓力。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戰爭與和平”——這一國際關系的永恆主題。

戰爭與和平是什麼關系?當前中國的國家安全環境如何?中國該如何超越戰爭而實現和平崛起呢?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上述問題。

關於戰爭與和平:戰爭充斥著國際關系史的太多時間

戰爭與和平,是國際關系的兩種狀態,其中,戰爭狀態時間似乎更長。如果從某個角度來看,一部國際關系史,就是一部世界戰爭史,戰爭充斥著國際關系史的太多時間。所以,有人甚至認為,和平隻不過是戰爭的“中場休息”。例如,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寫道:“戰爭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部分,是國際社會沖突的最高體現,而且這一沖突隻能由戰爭來了結。”出於對人類理性的悲觀看法,克勞塞維茨對人類保持和平的可能性幾乎不抱任何希望。他認為民族國家雖然並不總是訴諸戰爭以獲得或推進某個政治目標,但是它們卻總是面臨戰爭的危險,因為國際環境總是變化莫測,國家之間絕對的力量均衡很難建立。因此,克勞塞維茨認為,兩個武裝敵對的國家之間所出現的和平,不能以均勢原則來解釋,唯一的解釋是它們都在等待最佳的行動時機,“和平隻不過是戰爭的暫時缺失”。

如果有人問:“你喜歡戰爭嗎?”我想大多數理性人都會做出否定的回答,反戰、厭戰、求和平似乎應是共同人性。但實際上,人們對戰爭的認識有一個歷史的過程,有些時候,有些國家的人們甚至覺得戰爭是個好東西。他們認為戰爭可以磨礪民族的意志,戰爭可以使國家變得強大。

例如,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的日本,就是通過一場又一場的對外戰爭,快速崛起為身居亞洲的“西方國家”。1894年通過甲午戰爭打敗中國,獲得天價的賠償,兩億三千萬兩白銀造就了工業化的日本;1904年通過日俄戰爭打敗俄國,攫取了沙俄在中國東北的諸多特權,躋身西方強國之列;1914年通過對德國宣戰,攫取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勢力范圍,進一步壯大了日本實力;1931年又通過炮制“九一八事變”,全面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因此,在“二戰”以前,包括許多普通日本人在內都覺得戰爭是個好東西,每打一仗國家就能強大一次,這很可能是日本國內至今始終有一股軍國主義狂熱的原因,其國內右翼的軍國主義分子絕對不是“一小撮”,而是“一大撥”。

這也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永久和平計劃》中所寫道的:“統治者總是貪得無厭,擴張領土和集權統治的欲望不斷刺激著他們的野心,而民眾被異化,歇斯底裡地為統治者的征服與戰爭貢獻財力和人力,而絲毫沒有意識到因此帶來的痛苦,統治者的貪婪和民眾的異化是相輔相成的。” 今天,我們似乎又看到了日本國內民眾的這種“異化”。例如,據最新的日本媒體民調數據顯示,約有六成的日本民眾支持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這是非常少見的,不能不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