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應對:反戰但絕不懼戰,求和但絕不苟和
林宏宇
2013年02月06日13:45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我們還要看透此次日本政府“購島行為”背后的因素。

除了上述美國戰略介入背景外,日本政府本身的“戰略誤判”或“錯覺”也是當前中日關系緊張的重要因素。而且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我們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的某些政策失誤,才導致日本政府的“誤判”或“錯覺”。當年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指導方針,應該說是符合當時的國情與世情的。但后來我們在貫徹執行時,片面重視了“韜光養晦”,而忽略了“有所作為”,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過於消極、被動,以為不主動出擊,不去惹事,就可以保持和平,爭取發展時間。但客觀上來說,雖然爭取了一些時間,但后遺症很大,最大的后遺症就是讓日本人覺得長期實際控制釣魚島是“很自然”的,是“合理的”,久而久之他們就產生了釣魚島主權沒有爭議的錯覺,這是很危險的。這有些類似日本對待侵華歷史問題。盡管近代以來日本給我們中華民族造成了巨大傷害,但寬容的中國人民為了中日人民的長期友好,不計前嫌,以德報怨。可是,我們對日本人的寬厚仁慈,換來的卻是日本人對歷史問題的錯覺,就像2012年日本名古屋市市長居然認為“不存在南京大屠殺”,原因是因為當年中國人友好善待其作為戰俘的爺爺,他沒法理解中國人居然能夠善待犯下滔天罪行的對手,因此他認為“歷史有問題”。所以,目前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我們要吸取教訓,求和但絕不苟和,必須採取“矯枉過正”政策,堅決主張釣魚島主權完全歸我,否則根本就回不到“中線”——承認釣魚島主權問題有爭議。

(三)中國應努力突破海洋戰略困境,構建海洋強國。

首先,發揮國民在維護海洋權益中的作用。從現代外交實踐來看,民間力量在國際爭端中有時可以起到官方政府起不到的特殊作用。海洋權益爭端也是如此,我們可以考慮對有爭議的海洋國土採用官民結合的辦法來訴爭和維護。例如,可以考慮借鑒“希望工程”、“愛心工程”,設立“南沙工程”,充分發揮民間愛國力量,由民間捐款“認養”南沙的一些無人島礁,並以各地名稱冠名。比如,北京人認養的可以叫“北京礁”,廣州人認養的可以叫“廣州礁”。各地可定期組織捐款的國民到這些島礁進行海洋環保活動或海洋科學考察。這種民間的維權活動方式符合當今世界通行的NGO參與國際事務方式,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而且,這種維權方式還可以對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給民間的愛國之情找到寄托之處。

其次,大力培育海權,進一步加強海軍建設。我們要建設遠洋海軍,未來中國海軍的作戰半徑至少應擴大到第一島鏈之外。我們要明確告訴外部世界:第一島鏈不能是封鎖中國的島鏈,而是中國保衛東部國土安全的第一防線。因為東部國土集中了中國60%以上的財富和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未來中國海軍將經常在第一島鏈附近活動,得讓西方國家尤其是日本適應這個事實,不要老是驚呼“中國海軍又一次穿過第一島鏈了”!這不僅是維護中國國家安全的需要,更是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的需要。隻有中國海軍實力達到與其國力相稱的地步,才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不想挑舋,不想打仗,但我們要有打大仗的實力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尤其是在南海問題上,隻有當我國海軍擁有絕對的優勢時,與我國有爭端的國家才不會冒險挑舋,如果優勢不明顯,則會激發他們軍備競賽的野心,試圖靠購買幾艘軍艦的辦法來挑戰我國,繼續侵佔甚至擴大侵佔我國的海洋國土,那樣戰爭的可能性倒是增加了。

總之,當前中國國家安全環境是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惡劣的時期,我們面臨空前的外部壓力,甚至是戰爭的挑舋。中國要想實現和平崛起,就要處理好戰爭與和平的關系。和平不是想當然的,和平隻留給有准備的國家。我們要看清美國的戰略圖謀,審慎處理好對美關系,做好必要准備,反戰但絕不懼戰;打破日本的戰略誤判和錯覺,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決不退讓,求和但絕不苟和。未來幾年,中國仍將面臨空前的周邊安全壓力,這種壓力將一直持續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認為中國已強大到“難以打倒”時才會自動消失,從而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為中國國際關系學院國政系主任、教授、博導)

案例借鑒

綏靖政策的惡果

一戰后,歐洲進入和平時期,世界大戰的陰影也使英、法等國都不願再卷進戰爭。然而希特勒上台后,納粹德國侵略擴張的沖動越來越明顯。面對戰爭風險,英、法等國妄圖將禍水引向他國,他們同德國簽訂《慕尼黑協定》,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利益被犧牲。然而,這並沒能阻止大戰的爆發,不久英、法就嘗到了二戰的苦果。

朝鮮戰爭維系新中國的安全環境

朝鮮戰爭爆發前的局勢對新中國非常不利。美國當時是世界頭號軍事強國,而新中國剛剛結束了解放戰爭,百廢待興。在武器裝備上,中美兩國根本不在一個水平上。可以說,中國有很多理由不出兵朝鮮,許多人擔心“如果我們打敗了怎麼辦?”。然而,為了保家衛國,中國政府還是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最終,歷史証明,朝鮮戰爭對於維系新中國的安全環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印邊界戰爭通過戰爭爭取和平

中印邊界戰爭爆發的大背景,同朝鮮戰爭一樣,對我國非常不利。1962年,中國國內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國內經濟狀況很差,蔣介石此時圖謀反攻大陸。國際上,中國同美、蘇兩個大國關系不睦,他們都站在印度一邊。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面對印度的不斷挑舋,最終果斷出擊,並取得勝利,而且勝利后主動撤出已佔領區,並將印度被俘士兵、被繳武器“完璧歸趙”。這正是通過戰爭爭取和平,而不是因為“好戰”而戰的經典實例。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