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論體系”的發展趨勢
“理論體系”的邏輯前提決定了其存在邏輯,那麼,邏輯前提和存在邏輯共同決定了其發展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處於路上,那麼,其未來發展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將走向何處?中國共產黨在其中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是什麼?人民群眾將有哪些新期待?從理論上來說,我們是要進一步補充、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貫徹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在實踐基礎上進一步理論創新﹔從實踐上來說,我們就是要根據世界發展大勢、人民的新需求新期待、時代的新要求以及實踐創新的新要求等來貫徹落實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根據馬克思主義總體性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我認為“理論體系”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為其結構性趨勢和過程發展性趨勢兩個方面:結構性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總體布局、結構調整、制度完善”﹔過程性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人為本、理論創新、實踐創新”。
首先,“理論體系”的結構性發展趨勢:總體布局、結構調整和制度完善。總體布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宏觀戰略規劃,我們可以把其概括為“三位一體”和“五位一體”:“三位一體”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三個方面本質上都深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五位一體”是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這五個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關鍵和最主要的部分,並且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要求使得“五位一體”更具有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三位一體”和“五位一體”是緊密相連的,不可分割。這種總體布局,必然要隨著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而加以結構調整。結構調整可以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對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和社會結構等根據科學發展觀進行深刻的調整,使其更協調更可持續更全面。如經濟結構調整注重轉變生產發展方式,堅持科學發展等﹔政治結構調整注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文化結構調整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社會結構調整注重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二是對權力結構的調整,實現政府、市場、公民三者關系的合理界限,從而實現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且是高效和公平的。制度完善實質上是“總體布局”和“結構調整”的必然結論,制度完善含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完善﹔二是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完善,基本原理是對整個領域和發展過程的一種理論概括,是由基本觀點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的一個科學體系,不是分割的零碎的局部的,其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是全局的、或整個發展階段和發展領域的。如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基本原理和黨的建設的基本原理等。總體布局、結構調整和制度完善三者是緊密相連的,不可分割,三者共同構建著優良的有序社會。
其次,“理論體系”的過程性發展趨勢:以人為本、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價值訴求,然而,人是歷史性存在,從而人的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是一個人的能力、個性、需要和關系全面發展的過程。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然是一個逐步解放和發展人的過程,也就是說以人為本將會獲得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體現出人的發展的階段性。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形態:“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 [7](p107-108)我們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故而全面發展人的能力、關系、需要和個性等極為重要,並為第三階段創設條件。那麼,以人為本這一“理論體系”的精髓和核心必然隨著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而發展。另外,人的發展還有可持續性,這種可持續性主要體現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因為以人為本的發展必然需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創新主要是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和求真務實,“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要發揚革命傳統,又要創造新鮮經驗。善於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19](p448)同時,我們要堅持發揚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來促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以人為本、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三者本質上是相輔相成的,密不可分,以人為本是價值訴求和最終目標,但以人為本的拓展和深化都需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來助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必須以以人為本作為價值標的、衡量標准和內生動力。
結構性和過程發展性趨勢是“理論體系”的發展趨勢的一體兩面,並非單獨顯現,而是交織在一起的,相輔相成的。
總之,“理論體系”的邏輯基礎和前提決定了其存在邏輯,而其存在邏輯則必然生發出結構性和過程性發展趨勢,從而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化“理論體系”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宋福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基本脈絡,前線[N],2012.11
[2] 張海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過程的再認識,改革與開放[N],2012.16
[3] 曾德勝:實踐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邏輯,桂海論叢[N],2012.4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0]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 胡錦濤.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奮勇前進,人民日報[J]2012-7-24.
[12]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J]2011-7-1.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17]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18] 陳學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人大復印資料)[J]2011(2).
[19] 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