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速度不要追求太快,7.5%到8%左右就完全可以,這樣的話我們能夠為改革留下空間,為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留下空間
記者:請您對2013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作個分析。
姚景源:2013年中國經濟發展存在著諸多的有利條件。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綱要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看中國經濟,我們正面對著一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迅速推進的歷史時期,所以應當講,存在著諸多的良好條件。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面對的風險、挑戰和不確定性仍然很多,比如說世界經濟。我認為世界經濟今年會比去年好一些,但好不到哪兒去,所以今年我們還是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到擴大內需上,放到“雙輪驅動”上,依靠投資和消費來驅動整個中國經濟。經濟工作應當抓住一個中心和一條主線。一個中心就是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一條主線就是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結構調整。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速度不要追求太快,7.5%到8%左右就完全可以,這樣的話我們能夠為改革留下空間,為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留下空間。所以我覺得今年的經濟工作,還是穩中求進這樣一個基本狀態。
記者:有關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討論很多,您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何在?
姚景源: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要基本實現工業化,我們就要做兩件大事,一個是對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另一個是要扶植新興戰略性產業。做到這兩條,才能叫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的,農業現代化是對城鎮化的一個重要支撐,因為農業現代化了,才能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大量的人才能走到城市去,支撐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支撐城鎮化,反過來,城鎮化的發展也會強有力地支撐農業現代化。
我重點談談城鎮化。現在公布的城鎮化率是52%。這是用常住人口來計算的。在一個城市居住超過6個月就叫做常住人口,這樣就把2.6億農民工算進來了。實際上,這2億多農民工並沒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來。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從根本上講,城鎮化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經濟學上有一個基本原理,就是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過去30多年,我們是創造需求的城市化發展速度,落后於創造供給的工業化發展速度,所以中國宏觀經濟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始終是需求不足。從這個角度來說,城鎮化是未來支撐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