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解碼:“暴力救助”真相未明 網絡輿論判其“罪名成立”

人民網記者  楊  旭

2013年01月14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政府應尊重事實、尊重民眾

傾聽網絡民意須防輿情陷阱

如何終結不信任的惡性循環,如何撫平民眾敏感的神經?“破題的關鍵還是在於政府。”張濤甫坦陳,網絡輿論確有以偏概全的可能,部分民眾也的確是習慣性質疑,但隻有政府重塑形象,才能倒逼網絡輿論復歸良性生長。

在現時的網絡輿論環境下,政府的自白有被民意無視的風險,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在張濤甫看來,具體政府部門不僅要隨時發現和修正自己的過失,背負的更是整個政府形象的“歷史包袱”,“政府做了10件好事,可能隻能為自己贏回1分,但隻要做錯一件事,就可能要丟掉10分。”在“挑剔”的民眾面前,隻有更坦誠的姿態,才能漸漸扭轉積久的偏見。

許多公職人員會覺得網絡言辭激烈、網民難以伺候,但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分析師龐胡瑞認為,大多數網民還是善意且理性的,“紅十字會在應對捐款箱發霉、挪用公款購買別墅等信任危機中,因為尊重事實、尊重民眾,取得了多數質疑者的理解。”

“關鍵還是在於態度,這個態度要讓人看得懂、聽得清。”龐胡瑞打了一個比方,以前有些政府部門只是把民眾的不滿和意見悶在高壓鍋裡,鍋蓋越造越厚,這樣遲早會爆發,“舒緩民憤,在泄、在疏,不在堵。”

“網絡意見往往比較尖銳,對於有道理但卻言語扎人的意見,政府應有容人之量﹔對於無理取鬧、人身攻擊的言論,可以尋求法律途徑。”但是,將網絡輿論視作全民意志的做法,龐胡瑞並不贊同,“網絡輿情是政府‘兼聽’的重要方面,但卻不能代表全體民意。”

有專家認為,網絡輿論不僅不能簡單地推而廣之,更有可能制造導向迷霧、設置輿情陷阱,“互聯網上,反對的聲音、偏激的觀點更容易形成輿論強勢,佔據舞台高光處,並干擾對事實真相的客觀解讀。畢竟,網絡意見隻能代表他們自己,而非民意全部。以它為依據判斷真實民意,容易以偏概全、謬之千裡。”

上一頁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