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解碼:“暴力救助”真相未明 網絡輿論判其“罪名成立”

人民網記者  楊  旭

2013年01月14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歷史欠賬固化網民負面印象

網絡環境更易催生極端言論

“你覺得長沙救助管理站解釋清楚了嗎?反正我沒聽懂。”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運清如此反問。在他看來,目前政府在應對質疑時缺乏“表達的藝術”,澄清問題時總是不能將模糊地帶掃清,反而更容易遭到民眾懷疑。

“救助站不應隻停留於‘我沒有打人’的表態,必須出具確鑿的証據或者讓共同信任的第三方來裁定,如此才能消弭群眾的懷疑。”長沙救助站這種洗脫干系式的自清在周運清看來,甚至是雪上加霜之舉。

“救助站即便沒有毆打記者,也的確採取了約束性措施。即便這些措施沒有違反條款,也有悖於網民心中對於救助站扶弱濟難、溫情脈脈的想象,這就構成了網民聲討救助站的事實基礎。”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如此解讀。

這條導火索點燃的,不僅是網民對孤立案件的不滿,更是對“歷史欠賬”的宣泄。近如蘭考、畢節事件,遠如孫志剛事件,悉數“登陸”網友留言,成為問罪之名。

“網絡輿論的一點就燃、越燒越旺,主要還是由於政府以往的失職、失當行為,通過媒體尤其是互聯網的放大效應,加深了民眾對於政府的負面印象和刻板成見。”張濤甫坦言,網民的質疑若被証實而非証偽,將進一步加深刻板成見,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加無條件、更加“堅決”的質疑和指責。

這其中也有網絡輿論場自身“極化”特性的推波助瀾。互聯網的虛擬屬性讓表達更無視后果,加之網民群體較為年輕化、心理上較為沖動的特點,“一些原本就有些偏頗的意見相互作用,朝著更為偏頗的方向行進,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和話語。”對於部分過激言論的生成,張濤甫這樣解釋。

這種不信任的社會心態,更有擴大的趨勢和固化的風險。據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官民、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系的不信任不斷加深,導致社會沖突增加,又進一步強化了社會的不信任,陷入惡性循環的困境中。同時,不斷發生的社會性事件導致社會情緒的耐受性降低,社會事件的引爆點也因之降低。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