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張意軒 周飛亞
2013年01月08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秘訣
專注
商業化不犧牲用戶體驗
塑造全球通用文化符號
在互聯網世界裡,成功的產品不少,曇花一現的更多。浮躁、功利讓許多網絡新貴半路折戟。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直言,對商業化過於關注、過於急功近利是中國互聯網領域的一個弊病。
拿捏與商業的距離,確實並非易事。曾幾何時,微信經常推送騰訊產品的廣告條,影響用戶體驗。在內部會議上,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要求控制這類推廣。“目前在微信中基本看不到這類推廣了。”張小龍還反復強調,“即使我們要走商業化嘗試,也會在保証用戶體驗為第一的基礎上來做。”
商業化的界限已經明晰,那麼國際化的思路又該如何制定?
張小龍坦言,“推出第一個版本時並沒有想那麼遠”,不過,“當做到幾個月后,當產品開始成形並受到用戶喜歡后,就已經在考慮海外計劃了。”
2011年4月,微信以英文名WeChat正式進入國際市場,同年10月開始支持繁體中文語言界面,增加港、澳、台、美、日五個地區的用戶綁定手機號,加入英文語言界面,12月實現支持全球100個國家的短信注冊,語言版本不斷增加……微信的產品迭代,勾勒出一條清晰的國際化軌跡。
不過,在微信團隊看來,這只是一個起步。“微信的海外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和中東,歐美市場的份額有限,用戶也主要是華人。怎樣進入歐美市場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微信產品總監曾鳴坦言。
“我們一直在分析,為何美國市場最難進?除產品本身外,與不同國家文化習慣的差異、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等也緊密相關。”張小龍說,“發展中國家要向發達地區輸出產品,除了要跨越技術和質量門檻之外,還要打破西方用戶對於本土產品固有的推崇和自信,這種心態也成了微信開拓歐美市場的主要障礙。”
不過,相關專家也表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已有了相當的技術、資金、市場等的積累,企業的眼光也應更高遠。
據微信項目總監劉樂君介紹,微信將在美國、東南亞等地建設數據中心,以加快響應速度,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再高超的技術、再成熟的團隊,在面對全球市場的差異需求、文化壁壘時,又該如何應對?“做全球通用的文化符號”,這是微信團隊遵循的玉律,也是微信隻有一個版本的原因。
“除了語言的不同,和一些實在繞不過去的、非常細微的本地化改造,其他的幾乎都是一模一樣。”張小龍表示,“其實這一點西方著名企業早就做到了。我們希望做一款產品,超出了創作地的文化因素,成為全球通用的一種文化符號。”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