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宋養琰:我是怎樣讀解《資本論》的
宋養琰
2012年12月07日13:0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前言】我之寫這篇文章,為的是:一,喚起人們關注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的學習,特別對《資本論》原著的學習。當下,《資本論》中的原理,對如何建設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對如何建成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對正確認識現代資本主義侵略和霸權主義的本性和本質,也是十分有用的﹔二,目前在我國,據我所知,許多院所或高校,主要是一些名為“馬列主義研究院‘或所’”,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主要是對《資本論》的學習,很不重視,浮光掠影,搞花架子,或放任自流。。依我看,在這方面存在著以下三種傾向:一是冷漠化,二是碎片化,三是邊緣化。很值得關注。

1951至1953年,我在人大讀經濟學研究生。在當研究生期間,除繼續學習俄語外,主要讀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經典著作,其中又把重點放在《資本論》上。我算了一下,讀《資本論》時間約佔我總閱讀時間的一半。

1845年,馬克思曾寫到:哲學家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如何改變世界?如何改造世界?我體會,對於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馬克思自己在《資本論》中來回答的。

《資本論》是馬克思畢生的科研成果。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的科學發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二者水乳交融於《資本論》之中。

馬克思的《資本論》一共三卷,其中第一卷先后有好幾個版本。最早是1867年出版的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離世前還留下另外兩個版本:一個是1873年再版的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另一個是1875年出版的法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后一個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對前一個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做了較大的修改。馬克思的法文很好,他從1872年開始,將已出版的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翻譯成法文版《資本論》第一卷,1875年完成並出版。法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對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又做了較多的修改,增添了許多對非西方國家的研究,包括中國。可見,馬克思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也是在不斷修改和完善的,馬克思思想也是在不斷發展的。可是,當時,我們讀的主要是1938年由郭大力、王亞楠歷經十年從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

馬克思為了完成這部《資本論》第一卷,經歷了21年的艱苦奮斗歷程。該書伴隨著政治上的爭論和個人生活的悲愴經歷。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是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后由他從馬克思大量筆記和手稿中,整理、編輯並出版的。

《資本論》首先是一部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它開篇之作是構成資本主義細胞的商品和貨幣。正是這些看起來極為尋常不起眼的東西,由於它的存在、發展和演化,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或社會龐大的有機體。正是這個有機體主宰了當時的世界。

馬克思是帶著濃厚的階級情感來寫《資本論》的,其中講的都是資本主義的現實,它以特定的內涵,感人的意境,激昂的文字,流暢的語言,鋒利的文筆,揭露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運行過程,指出這個過程本質特征就是資本在運作過程中的剩余價值的生產。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倆個對立的階級,即參與生產剩余價值的工人階級和佔有剩余價值的資本家階級,資本主義的總利潤的秘密就在於資本家階級佔有工人階級生產的全部剩余價值。由此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進而揭示其發生、發展和死亡的客觀規律,科學論証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資本論》最終目的為的是喚起工人階級和一切勞動人民起來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創建社會主義社會。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資本論》是用“血”與“火”寫成的。

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社會或生產方式的其他部分,包括政治、文化等一些上層建筑,都是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或主要矛盾即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

其中,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商品拜物教的精辟分析。這一分析在今天看來,比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更具有真實性。因為他在這裡所描述的是在商品經濟下,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人與物的關系和人與錢的關系,產生了人對物或錢或資本的如同對神靈般的崇拜。我認為,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不單純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而是商品經濟的產物,隻要商品經濟存在的地方,商品拜物教就存在,隻不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發展到了最高峰。

當下,在我國,商品和貨幣拜物教已經漫延到許多領域,泛濫成災。不客氣地說,在學術界,學術虛偽,學術欺騙到處可見:有少數學者,披著“院士”、“教授”、“學部委員”、“研究員”等外衣,不擇手段,如用走穴、出場費、咨詢費等方式,要價很高,謀取利益最大化,把學術職稱變成賺錢的道具。甚至,有些所謂“學者”,因抄襲而成名。還有在院士或學部委員評選中,拉幫結派,近親繁殖,弄虛作假現象也嚴重存在著。所有這些現象,就其本質而言,無不是商品或貨幣拜物教的具體體現。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宋養琰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