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焦泰文: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
2012年12月04日14:33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十八大報告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集中論述,足見生態文明之於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農業生產作為人類改造自然最基礎的活動,與生態建設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分析農業生態影響:建設生態文明迫切要求發展現代農業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生產活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建設生態文明更應是題中之義。

1.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僅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更需要生態環境的改善作支撐,把現代農業的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基礎上,朝著集約化與生態化的方向發展。

2.建設生態文明是農業生產活動中人與自然關系的進步。從漁獵時代開始,經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人類對自然改造的能力越來越強,農業生產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這種農業生產的價值取向是以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的農業發展模式,直接導致了能源過量消耗、農業生態系統退化、食物安全性降低、環境污染壓力加大。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應是平等的。

3.建設生態文明須遵循自然規律,充分考慮農業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是我國農業生產存在的嚴重問題之一。據2010年2月9日公布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農業源污染物排放,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324.09萬噸,佔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3.7%﹔總氮、總磷排放的排放量分別為270.46萬噸和28.47萬噸,分別佔排放總量的57.2%和67.4%。主要是施用化肥、農藥和畜禽養殖等造成的。我國農業在擔負著保障13億人口農產品供給的同時,也應擔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重任。

4.建設生態文明符合世界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面對常規農業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弊端和問題,世界各國都在反思和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其基本趨勢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核心,通過人的勞動和干預,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及其功能,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步優化,促進生態保護和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責編:楊麗娜(實習)、秦華)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