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焦泰文: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
2012年12月04日14:33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走出農業生態困境:牢牢把握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生態文明的統一

第一,樹立理念: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樹立生態理念至關重要。樹立生態效益是長遠的經濟利益,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農業生產力,加強生態建設就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理念。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於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正確處理好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開發利用資源與物質生產之間的關系,牢固樹立現代農業就是高效生態農業,是綠色農業,是節約型農業和循環農業的觀念。

第二,構建主體:培育新型農民。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農民的素質決定了現代農業和農業生態文明的進程。要發展農村的生態經濟,首要的問題是培養現代農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習慣。從培養農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習慣入手,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組織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擴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規模﹔同時要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增強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競爭能力。

第三,轉變方式: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開發與保護、開源與節流並舉,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產出率。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資源基礎﹔搞好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低耗農業,緩解資源稀缺矛盾﹔搞好農業環境保護,為農業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第四,建立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積極推進農產品的標准化生產,制定和實施產地環境標准、生產技術標准、質量安全標准,把農業標准化融入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提升農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二是積極支持和發展壯大農民營銷組織、運銷大戶和經紀人隊伍,進一步疏通和拓展農產品營銷渠道﹔三是加大市場環境建設力度,促進農產品的自由流動﹔四是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打造省、市、縣、鄉、村五級農產品市場信息平台,加強市場供求的調研預測,為農民調整種植結構、進入市場交易、更好地保護自身利益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第五,強化支撐: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關鍵在於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確保農產品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同時把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的理念,融入到農業科技進步之中。

第六,完善保障:加強對現代農業的組織領導。建設生態文明是政府的重要公共職責。生態經濟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農民本來收入較少,需要快速致富,因此,我們不能讓農民承擔過重的長期投資。況且,生態經濟的外部性收益是廣大的城市和整個國家的綠色環保,所以,黨和政府應該對建設農業生態經濟進行支持和推進。政府支持首先是政策上的扶持,主要是資金上的援助,其次是進行適當的生態補償。比如,大力推廣的沼氣,加強農業物化投入的引導等,都需要政府的支持與保障,以維護農民的長效增收條件。

(作者系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

(責編:楊麗娜(實習)、秦華)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