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農業生態內涵: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發展格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發展現代農業正是對這一要求的內涵深化和行動體現。
1.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價值目標。從目標來看,現代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能持久地大幅度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從技術上看,能合理組織生產結構,實行多業配合,維護生態平衡的良性循環,使資源永續利用﹔從經濟上看,現代農業又是技術和資金密集的體系,必須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目的。因此,發展現代農業,無論是在目標上還是在內涵上,都與建設生態文明密切相關的。
2.以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體現了以人為本、解放農村生產力的科學理念。一是農業裝備能夠提高勞動生產力,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農業機械極大地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真正實現舒適生產、快樂勞動、體面生活,健康生活。三是農業裝備是從土地中解放農民的首要條件。
3.以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體現了第一生產力的基本屬性。歷史証明,有什麼樣的科技文明,就有什麼樣的時代。在目前高新技術日新月異和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時代,建設農業生態文明也必須借助於科技文明。就是以科技進步為核心,實現現代農業與生態文明的有機結合。注重現代科技的“生態化”發展趨勢,即按照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總規律來進行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4.以現代經營形式和現代發展理念推進農業體現了農業產業化、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性。農業產業化能較好地把種養殖、加工、流通融為一體,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解放農村生產力,解決農民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越發達,為廣大農民提供的服務范圍就越廣,農民增產增收的空間和可能性就越大。
5.以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體現了新時期農民主體地位的新要求。農民是建設現代農業的主體,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隻有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才能讓農民共享使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廣泛運用農業科技成果,具備提升產業需要的能力,掌握推進經營方式轉變的本領,形成持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力量源泉,加快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