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陳德銘

2012年12月04日08: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這是在全面總結我國30多年對外開放偉大實踐的基礎上,充分反映世情、國情新變化提出的新要求,為今后一個時期進一步擴大開放、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指明了方向,對於凝聚全黨共識,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水平上推進對外開放,更好地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進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和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特別是近5年來,我們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開放型經濟在逆勢中實現了快速、協調發展,整體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我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

(一)開放型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2011年,我國貨物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比2007年增長55.5%和82.3%,規模達到18984億美元和17435億美元,出口世界排名由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進口由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貿易結構持續改善,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佔比從31%上升至36.9%,一般貿易進出口佔比從44.5%上升至52.8%,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分別達到57.2%和28.9%,高耗能和高排放產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大宗能源資源產品進口持續增長﹔貿易順差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7.6%下降到2.1%,處於國際公認的合理區間。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全球排名躍升至第二位,並連續兩年穩定在1000億美元以上﹔利用外資的方式更加多元,產業結構日益優化。對外投資規模迅速擴大,從2007年的265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47億美元,增長1.8倍,躋身全球對外投資大國行列。

(二)開放型經濟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改革創新作出重要貢獻

我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在國際化經營中提升產業競爭力,2010年的制造業產出佔全球的比重升至19.8%,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通過引進借鑒國際先進技術、制度和管理經驗,有效促進國內技術、商業模式和管理制度創新,推動國內各領域體制改革,有力帶動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11年,我國進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達到49.8%,外貿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外資投向欠發達地區和第三產業不斷增多,促進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2011年,我國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收入合計1.6萬億元,外資企業納稅近2萬億元。截至2011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開放型經濟發展還解決了大量就業,外貿領域吸納就業超過8000萬人,外商投資企業吸納就業4500萬人,成為城鎮居民和農民工就業的重要渠道﹔服務外包加快發展,為223萬名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就業機會。

(三)開放型經濟發展有力促進了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升

2011年,我國出口佔全球的比重上升至10.4%,2007—2011年的進口增量佔全球進口增量的近1/5,成為全球經濟和貿易穩定復蘇的重要引擎,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自貿區談判穩步推進,目前已談成自貿區10個,在談自貿區6個。對外經貿關系不斷推進,利益交融格局更加深化,我國已成為眾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貿易伙伴和外來投資國,並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力所能及的援助。我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的份額和投票權上升,成為20國集團重要的參與者,躋身多邊貿易體制的核心圈,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圍到核心、從配合討論到參與決策的重大變化,在全球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發言權明顯增強,對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對外貿易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多數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還不強﹔吸收外資結構亟待進一步優化,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應還需進一步增強﹔走出去規模總體偏小,企業國際化水平還不高。我們對此要高度重視,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實習)、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