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法治建設有許多新思想、新論述。我認為,其中有十大亮點值得注意。
第一,確立了人本法律觀。在人類歷史上,奴隸制時代實行的是神本法律觀,封建制時代是君本法律觀,資本主義時代是“物本法律觀”,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怎樣的法律觀?在科學發展觀成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后,這一答案清晰起來,即應實現“人本法律觀”。科學發展觀既是國家的整體指導思想,也是法治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因此應當將以人為本作為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這就是“人本法律觀”。
第二,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藍圖。十八大報告和十七大報告較大的不同在於: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種轉變勾勒出十年之后法治的新願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第三,社會主義法治共同價值觀的形成。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第二層次是制度的價值沉澱: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層次是中華民族共同的道德: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將三個層次相結合,就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中,作為制度支撐的是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當今,在法治建設上有一種現象,即違背法治價值一元化,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對法治價值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即使在司法中,也有割裂現象。事實上,法治應該具有共同的價值。十八大報告的重要貢獻在於凝煉出我國制度的共同價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應是我國法治的共同價值。
第四,明確了中國的法治進程,即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而十八大報告則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從宏觀到微觀的變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需要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法律體系再到法治體系是目前中國法治進程的一大特點。當法治體系構筑起來之時,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局面形成之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的法治目標就會實現。
第五,用憲法的平等原則反人治、反特權、反腐敗。報告重申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強調指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都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與此相呼應的是,報告提出要堅決反對三種現象: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和徇私枉法,態度非常堅決。這是用平等原則來反人治、反特權、反腐敗。腐敗產生於特權,反腐敗如果不反特權等於不反。此次重申,既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長遠的歷史意義。
第六,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司法職權獨立始終是憲法對於司法的第一原則和根本原則。沒有獨立行使職權,就沒有現代司法制度,也就沒有法治保障。獨立行使職權包含多層含義:司法權獨立於行政權、法院和法院之間要獨立、法官的人格獨立、法官的判斷獨立和法官的責任獨立。
隻有滿足上述五個要求,才可以稱得上審判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使用“確保”的字眼來表述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這是司法改革的新任務,也是我們對法治如何最終實現路徑的新探索。在這個意義上,十八大報告抓住了法治建設的根本。
第七,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法治思維是以合法性為起點,以公平正義為中心的一個邏輯推理過程。十八大報告要求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其實是要用法治思維來替代過去的領導思維、管理思維和行政思維,這說明黨對提升領導干部能力又提出了新要求。
第八,用法治保障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關於社會管理創新,此前的提法是四句話、16個字:“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十八大報告發展了這一體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法治保障”。這是法學界一直呼吁的,也是人民法院的一大貢獻。重大的社會管理創新是法治基礎上的社會管理創新,因此,管理社會最先進、最可靠的方法應該是法治,而不是其他。
第九,突出對公共權力的制約。法治開始於約束公共權力,“約束公權、保障私權”始終是法治的精髓。十八大報告以專門段落闡述了“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這是我黨對法治功能認識的新水平。分權並形成制約,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法治得以實現的表現之一。
第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胡錦濤同志去年的“7·1”講話,到今年的“7·23”講話,再到十八大報告,都採用了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說法。法治精神的地位排在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之前,這是一個重要變化。關於法治精神,法學界賦予其六項含義:一是憲法法律至上,二是追求公平正義,三是尊重保障人權,四是約束公共權力,五是司法職權獨立,六是自由平等和諧。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十八大報告的重大亮點。
(作者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山東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