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准確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大勢,在強調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同時,特別指出,我們要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認真學習和深刻理解報告的這一重要論述和要求,客觀分析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的成就和進程,清醒認識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對於我們更好地開展工作,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黨的十七大以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應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風險挑戰,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巨大成就,積累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豐富經驗,譜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篇章。
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07—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5%,是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的3倍多。201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47.3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全國財政收入達到10.37萬億元,是2007年的2倍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5400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國、商品出口國和外匯儲備國以及對世界經濟增長份額貢獻最大的國家之一。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歷史性地穩定躍上了1萬億斤新台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傳統產業不斷實現技術和產品升級,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城鎮化步伐加快,城鎮化率從2007年的45.9%提高到2011年的51.3%。
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基本醫療保障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教育均等化水平持續提高,2011年普通本專科和研究生在校生分別達到2300多萬人和160多萬人﹔保障性住房建設大規模推進,2008—2011年,全國新開工保障房共2343萬套,建成1232萬套。研發投入持續增加,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航空航天、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載人深潛等一些重大或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社會管理得到加強。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充分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著力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不斷深入。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不斷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江河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面推進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2010年底達到20.36%。扎實推進生態示范區創建,全國已有52個地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有1000多個縣(市)開展生態縣(市)建設,一些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得到修復。
人民生活獲得新改善。城鎮就業持續擴大,居民收入較快增長,2007—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13786元和4140元增加到21810元和6977元,分別年均增長9.3%和9.7%,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由3.33:1下降為3.13:1。城鄉居民家庭財產穩定增加,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有所下降,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衣食住行用條件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2010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4.8歲。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我們朝著既定目標又邁出了堅實步伐。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1)》的測算結果,2010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程度為80.1%,其中東部地區實現程度為88%,東北地區為82.3%,中部地區為77.7%,西部地區為71.4%。按照國家統計局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多數地區可以如期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但有些地區實現的難度較大。因此,為確保到2020年各地區都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需要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進行全面、辯証分析,以科學判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發生了哪些變化,真正廓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以及這些機遇和挑戰如何影響我國發展等重大問題,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著力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