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潘盛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
2012年12月03日16:52   來源:求是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深刻認識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機遇和挑戰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后,世界上發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影響的重大事件,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總的看,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機遇和挑戰都在增多,國際環境比以前更為嚴峻復雜,但本世紀頭20年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依然面臨許多有利條件和因素。

綜合分析,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國際形勢總體穩定。當前,雖然局部動蕩或局部戰爭時有發生,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維護和平、制約戰爭、牽制霸權的因素不斷增長,新的世界大戰短期內打不起來,我們有可能爭取到較長時間的和平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力量增長最主要因素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這種狀況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也有利於我國爭取較長時間的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二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的有利因素增加。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新的上升周期,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出現了增長速度較快和通貨膨脹水平較低的格局。雖然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形勢變化充滿不確定性,同時導致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使多邊貿易投資自由化面臨困難,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中斷。在此過程中,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流動和重組加快,盡管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一些挑戰,但也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一方面,我國可以較快地從國際市場獲得國內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包括資金、資源、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另一方面,有助於我國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可以使我國更多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本、技術和人才。三是新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我國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加快發展的條件更多。從世界發展史看,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必然帶來產業革命,而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一次國家綜合實力的重新整合,一個國家能不能持續發展,關鍵是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新興產業發展潮流。當前,以信息技術為前導並由此帶動的新能源、生物技術、海洋技術等新科技革命已初露端倪,必將在不遠的未來形成新科技革命浪潮。雖然發達國家在綜合創新能力方面依然擁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我國可以利用國內市場空間大和產業化能力強的優勢,利用在部分領域接近或達到技術前沿的條件,通過大力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在一些關鍵領域率先取得技術突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四是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我國提升國際話語權面臨新的機遇。近些年來,世界經濟穩定、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重大自然災害、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問題交織顯現,表明現有的國際體系已不能有效應對國際社會面臨的新威脅新挑戰。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的治理結構改革已經邁出重要步伐,尤其是20國集團峰會取代八國集團峰會上升為世界經濟治理核心機制,初步打破了西方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事務的長期壟斷,增加了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治理中的發言權和規則制定權,為推動形成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加強國際經濟金融領域對話合作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我國通過積極參與國際體系改革進程和應對全球性議題的國際合作,可以更好地維護我國利益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與此同時,我國發展也面臨來自國際方面的以下挑戰和不利影響:一是國際經濟環境短期內難以明顯好轉。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顯現,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面臨的下行壓力和潛在風險有所加大。近一個時期美國失業率雖有所下降,但仍處於高位,其房產價格雖出現局部回升,但整個房地產市場仍繼續低迷,走出經濟困境面臨諸多制約。特別是由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處於高危階段,甚至可能向更多成員國蔓延,由此加劇銀行業危機,因此歐元區有可能出現財政金融風險與經濟衰退惡性循環的局面,從而嚴重影響世界經濟復蘇進程。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狀況可能要持續較長一段時間。這將對我國穩定出口增加難度。二是全球各領域全方位競爭日趨激烈。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發展形成嚴重沖擊,全球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調整經濟結構的巨大壓力。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提出“再工業化”和擴大出口,發展中國家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資源富集國家謀求產業鏈條延伸,可以說主要國家都在努力調整發展模式,以盡快擺脫危機影響,破解資源環境約束,重塑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搶佔國際分工的制高點。這必然導致全球市場爭奪更加激烈,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紛紛出台,從貿易向投資、技術、就業等領域擴散,從具體產品上升到行業、標准、制度甚至意識形態層面。我國既要擺脫對外部市場的過度依賴,又要爭奪新興產業發展的空間,還要消化過剩產能,面臨的挑戰更趨嚴峻。三是國際金融商品市場可能持續動蕩。由於世界經濟復蘇艱難,脆弱的市場信心不易恢復,因此跨國資本流動明顯加劇,導致國際外匯、証券等市場有可能持續大幅波動。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日、歐盟等發達國家和經濟體仍維持或實施較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國際流動性總體過剩的形勢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持續高位波動,特別是由於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局勢緊張,造成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將進一步推高其他大宗商品價格。這不僅將增加我國進口能源資源的成本,還將使我國面臨相當大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四是我國周邊環境中的戰略壓力和地緣政治風險有所突出。東海、南海不斷發生事端,使我國發展的良好周邊環境受到影響。

(責編:楊麗娜(實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