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既與時俱進、鼓舞人心,又立足現實、切實可行,對於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地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而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充分認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的時代背景
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並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斗,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成功經驗。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黨的十七大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基礎上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八大認真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考慮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深刻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認為有必要從新的實際出發,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目標基礎上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與時俱進的新要求。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頑強拼搏、開拓進取,朝著黨確定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從2002年到2011年,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000多美元增加到5400多美元,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從世界第五位躍居第二位,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糧食連續9年增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傳統產業不斷改造升級,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得到很大完善。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實現重大突破,創新性國家建設成效顯著。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人民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文化建設邁上新台階,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顯著,農業稅全面取消,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7703元增加到2181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476元增加到6977元﹔城鄉就業持續擴大﹔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全民醫保基本建立,城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居民家庭財產普遍增加,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衣食住行用條件顯著改善,城鄉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總的看,這10年,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這10年,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的時期,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實惠更多的時期。對照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奮斗目標和各項要求,預計一些目標可以提前或如期實現,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城鎮人口比重明顯增加,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就業更加充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文化產業佔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等。
(二)我國發展一系列階段性特征的集中體現
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逐步顯現。從根本上說,這些階段性特征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具體體現。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5000美元,一些地區超過了10000美元,這使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更加明顯。我們清醒地看到,盡管我們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也有很大改善,但同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前進的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干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以上這些問題表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情況是復雜的,短期矛盾和長期矛盾疊加,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並存,各種潛在的挑戰和風險凸顯。這些困難和問題,是我國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的集中體現,是經濟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躲不開繞不過去的挑戰。對此,我們必須要充分認識,高度重視,有效應對。如果應對得當,把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保持住,我們就能跨上更高的發展平台。如果應對不當,我們就可能面臨更大困難,甚至造成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動蕩不安。這就要求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必須更加注重推動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促進社會和諧,更加注重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三)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繼續推進,各國相互依存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同時,世界格局進入深度調整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分化組合,新舊矛盾相互疊加,新舊力量相互博弈,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特別是導致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歐債危機持續發作,全球總需求低迷,國際貿易增速明顯回落,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大宗商品價格在高位波動,新的風險在形成和集聚。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抵御外部風險能力明顯增強。這些情況表明,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和必將帶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大調整大變革,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正在發生變化,要求我們必須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能力,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善於從國內國際因素的相互轉化中把握和創造發展條件,積極應對和管控風險與挑戰,確保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