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經濟是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最佳選擇
2009年9月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綱要》,提出“把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而到了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從“新的增長點”上升到“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就是對文化經濟最有力的詮釋。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與經濟結構調整,兩者之間可以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發展文化經濟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換言之,加快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應當多從文化上尋找出路。首先,這是由文化的特點決定的。從生產方面說,文化經濟的特點就是自然資源消耗少和環境污染少,而附加值高,這一特點決定了文化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理想選擇。其次,這是由文化的成效決定的。文化發展了,經濟也就轉型升級了,文化份額的增加和文化產品質量的提高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轉型升級有巨大的直接作用。最后,這是由文化的地位決定的。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人民追求的“幸福”就是吃飽、穿暖、住好,現在提出的民生幸福的內涵已不僅僅是豐盛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包括豐富的文化生活。沒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幸福就是不全面的,文化在民生幸福體系中應當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化經濟對於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已被國際經驗所充分証明。發展文化經濟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利於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利於擴大就業和創業。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普遍很高,美國是25%,日本是20%,我國截止2011年底是3% 。我國文化產業上升的空間很大,發展前景極其廣闊。
從國內實踐看,文化產業在我國也是能夠成為支柱性產業的。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已超過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僅次於金融業,在第三產業中位居第二。2009年,文化產業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北京為12.6%,上海是14%,廣東、雲南、湖南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經超過5%,並呈不斷上漲之勢。據北京市統計局的統計,2004∼2010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佔全市GDP比重分別為10.1%、10.2%、10.3%、10.6%、11%、12.6%、12.8%。預計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間,文化創意產業可望保持15%的年增速,其規模將佔全市GDP的20%,超過金融產業,成為北京市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雲南2007年佔5.55%,2008年佔5.8%,2009年5.9%。近幾年我國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平均是17%,超過GDP的增長速度大約六至八個百分點。有些領域成就非常突出,比如電影,2011年共生產各類電影791部(2010年526部,2009年456部),僅次於印度和美國,居於世界第三。2011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31.15億元人民幣, 進入世界電影市場的前10名。再如一部國產電影《建國大業》的票房收入為4.5億,超過了多年佔據票房榜首的《泰坦尼克號》,也超過了很多進口大片。動漫業,2011年我國生產達到26萬分鐘, 佔據國內動漫市場的60%以上,黃金時段的動漫節目已經由進口片為主,轉向以國產片為主。所以,這些年文化產業的發展形勢很喜人。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一部《阿凡達》的全球票房收入達到了24億美元,是我們國家全國電影票房的一倍以上。我國現有579家出版社,一年銷售收入的總和還趕不上德國出版商貝塔斯曼一家的銷售收入。
如果需要作一個定位的話,我認為我國目前文化經濟發展的狀況大致是:第一,處於初級階段。規模小、總量小、水平低,跟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需求不相適應,跟高科技的發展不相適應,跟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不相適應。第二,處於起跳階段。由於這些年國家的優惠政策和一些驚人成績的帶動,許多地方政府、企業以及個人都認為現在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大好時機,所以摩拳擦掌紛紛投入或者正在准備投入,使得我國的文化產業已經進入了快速上升的階段。第三,處於沖動階段。文化市場到底有多大,文化經濟到底有哪些項目市場前景比較好,文化市場如何配套發展等等,在這些方面,我們的認識還處於探索階段。而大家都想上文化項目,因此理性就少了一點,冷靜就少了一點,而多了一點激情,多了一點盲目,所以我們把它叫做沖動階段。毫無疑問,文化經濟跟我們整個國家的發展一樣,需要堅持科學發展。同時我也認為,盡管這種沖動可能會造成一些重復建設,出現一些投資沒有市場出路的項目,但不要緊,這是前進中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相信通過市場的摸爬滾打,最終會復歸於理性、復歸於冷靜,實現科學發展。我國目前文化產業發展的狀況,就是初級階段、起跳階段和沖動階段的三者統一。
當前,我國處在發展文化經濟的最佳時機,其作用日漸顯現。第一,轉變發展方式迫切需要發展文化經濟。在整個“十二五”期間,科學發展是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主線。文化經濟以其資源消耗少、對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等特點,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最佳選擇。第二,調整、優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平需要發展文化經濟。投資需求、出口需求和消費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三大原動力,雖然這些年我國投資需求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很大,出口需求也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動力,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使我們認識到了過分依賴出口的風險,而我國13億人口的大市場就是發展經濟最重要的動力和出路,所以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建立促進消費的長效機制,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無疑,文化消費是改善居民消費結構的必然選擇,從而對文化經濟提出了更大的需求。第三,企業尋找新的盈利模式是發展文化經濟的重要動力。借鑒國外發展文化經濟的成功經驗,國內先期發展文化經濟取得的可觀成效,以及對文化經濟前景的美好預期,都會引導、推動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投資文化產業。第四,國家對文化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是當前文化經濟發展的極好時機。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專門用一個部分的篇幅來闡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進一步催化和加深了國家對文化的經濟意義、經濟價值的認識;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部署。黨和國家對文化的空前重視,將對發展文化經濟起到越來越大的激勵作用。
但是,以上我們所說的文化對於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只是一種可能的作用,還不是現實的作用,就是說,如果不重視文化,經濟肯定難以轉型升級;但重視了文化,也不一定就能夠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為什麼?因為文化能不能將經濟轉型升級的可能出路變成現實出路,取決於文化自身的出路。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他們以為抓文化時髦了,抓文化有地位了,外國發展文化見成效了,就斷定隻要抓文化就能見成效。所以,近幾年來,很多地方非常慷慨地投資文化項目,結果沒有見效,甚至成了騎虎難下的包袱。比如,全國現有一萬多家動漫企業,多數血本無歸。造成這種事與願違的原因就是在沒有研究文化的出路、沒有找到文化的出路之前,就開始盲目上文化項目。因此,發展文化最忌諱頭腦發熱、主觀想象,忌諱盲目跟風、一哄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