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垠的茵茵碧草、滿目青翠的重重山巒、郁郁蔥蔥的茂密森林……這些都是生機勃勃的綠色。綠色,是人們描繪美麗生態時用得最多的詞語。綠色發展,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
所謂綠色發展,並不是為了綠水青山而約束發展,而是不能再粗放發展,不能再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資源、追求數量擴張來實現增長。我們隻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培育壯大綠色經濟,才能實現綠色發展。
放眼世界,綠色發展早已成為各國共同的發展方向。過去的十年間,我國的綠色道路也越走越寬闊。“十一五”首次設立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如今已經從2項拓展為4項,6年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1%﹔從巴厘島到哥本哈根、德班的歷屆氣候大會上,我國帶頭許下並切實履行綠色發展的庄嚴承諾﹔山野裡,石頭裸露的喀斯特地貌重披綠裝,城市裡,綠地綠道給水泥森林增添更多生機……綠色,離每一個人越來越近。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資源與環境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最大瓶頸,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我們必須看到,隨著我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階段,人民群眾的溫飽需求、富裕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滿足,優良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追求。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加快綠色發展步伐。
加快綠色發展,核心內容是構建綠色的經濟體系,即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正如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所說,“離開經濟發展講環保,那是緣木求魚﹔離開環保談發展經濟,那是竭澤而漁”。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正是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那種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滯后於經濟增長,以及單純依靠行政手段來保護環境的做法,必須切實改變。要真正使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發展之中,更多地運用市場的機制和規律,來解決環境保護的問題。
加快綠色發展,也需要樹立綠色的政績觀。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這就為樹立綠色政績觀作出了堅實的制度保障。要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尤其需要加強頂層統籌和整體規劃。這是因為生態文明建設是個系統工程,涉及面非常廣,環保、林業、水利、國土、城市建設、農業、海洋等多個部門都與此相關。目前分割的環境管理模式亟待完善。
加快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的生產方式。這就要求企業在承擔經濟責任的同時也積極履行環境責任,節約資源,綠色生產。具體一點說,礦山要綠色,伴生礦要綜合利用,廢棄礦山要復綠﹔建筑要綠色,要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加快綠色發展,呼喚更加綠色的環境。森林是實現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雖然近年來我國陸續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態工程,在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6168萬公頃的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但是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還有待提高。必須加快建設現代林業,增加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
加快綠色發展,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廣大民眾生活和消費方式的點滴改變,涓涓細流可以匯成大海,對生產方式形成倒逼機制,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綠色消費,購買生產過程中對環境友好的綠色產品和節能產品,適度消費,注重節儉﹔綠色生活,節約用水,垃圾分類,少用塑料袋﹔綠色出行,多採用公共交通……這些微小的行動,並不難做到。關鍵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發展綠色了,中國更美麗。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行動!就從此刻做起!